摘要:通過對古詩詞的特點和學習意義的描述,反映出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並對古詩詞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壹些相應的探討。希望可以作為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凝結著含蓄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以極其簡潔生動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壹系列色彩鮮明、動作恰當的畫面,營造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厚的感情,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的價值不僅在於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在於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壹,古代詩歌的特點和意義
(壹)古代詩歌的特點
古詩壹般分為兩類:敘事詩和抒情詩。敘事詩主要描寫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如蠶女、小兒捕魚等。歌詞主要是表達作者的感情,分為景物描寫和寫意兩大類。而很多古詩,既是景物描寫,又是寫意的,比如梅花、走山等。古詩詞言簡意賅,具有凝練跳躍的特點。它們在數量非常有限的詩歌中表達了盡可能多的含義,它們最大的特點可以用壹個詞來概括“美”:意美、語言美、語言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之美。就像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作者選擇最有特色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味的場景,或最典型的感受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以此來啟發讀者拓展豐富的想象力,理解意境和情感,並從中受到熏陶。
語言美是指古詩語言凝練、形象生動,常運用誇張、比喻、象征等手段再現自然、社會、藝術之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這些詩讀起來讓人覺得很美。
音樂是美的,古詩詞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好聽,產生音樂美。
形式美是指形式美和意象美。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停門口。”這首古詩對仗工整,體現了意象之美。
(二)學習古詩詞的意義
首先,古詩詞具有簡潔、抒情、短小、篇幅豐富的特點。為了充分理解詩歌中的意境和詩的寓意,需要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於小學生來說,想象力豐富,可以以古詩詞為切入點,進行聯想、補充和創造,從而構建想象的畫面。古人雲,不寫壹字,便有好時光。事實就是如此。這就引出了它的第二個功能,即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這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有利機會。
古詩詞的教學給了我們壹個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再創造藝術的空間,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已經看到了詩詞中所描繪的大部分意象,然後根據詩詞運用想象力對記憶在大腦中的意象進行重構和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了新的畫面。這樣,他們不僅對詩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再次,古詩詞集色彩之美、畫面之美、意境之美、藝術匠心之美於壹身,具有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不僅閃耀著美麗與光彩,而且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既抓住了“畫、情、理”的特點,又使學生在思想和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所以,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壹個審美的過程。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於善與惡,美與醜,善與惡,他們往往是通過外在的表象得出結論,而無法分析其內在的美與價值。而古詩詞的教學恰恰可以彌補這壹點,因為古詩詞往往體現出壹種內化的、隱性的情感,詩人在詩詞中蘊含著自己的意誌和感情,也就是所謂的“詩以道為意”。教師可以通過評點古詩詞來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使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獲得正確的審美標準。
此外,古詩詞教學可以吸收古詩詞的有益精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詞不僅體現了詩人對社會事物和人類哲學的深刻理解,也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思想的結晶。可以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愛國熱情和對朋友的思鄉之情,同時教會他們如何講清道理,舉止得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音樂、建築、繪畫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詩詞的學習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以及其他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正確的方法來指導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古詩詞的意境。
二,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方法
因此,根據古詩詞的基本特點,我認為可以這樣教古詩詞:
1.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之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境界”。具體方法有很多:首先介紹作者及其背景,作者生活的具體時代和環境,把握作者寫詩時的特殊心境來閱讀和想象。二是聯系現實生活,將現實生活中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詞,拉近距離,搭建入門橋梁。第三是用直觀的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由於條件的限制,往往無法觀看實物。通過展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學生可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第四,豐富想象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情節和場景。比如《江雪》這首詩,啟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漫天飛雪,北風呼嘯,世界壹片白茫茫。”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意境。
2.引導古詩詞學習,誦讀詩詞,讓學生品味語言之美。要品味這種語言,首先要讀句子。古詩詞的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如句子濃縮、意義跳躍、成分省略、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障礙。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理解和傳授古詩詞的方法——分詞連寫法:首先,逐字理解字面意思及其在這首詩中的含義;第二種是根據現代漢語規範的順序翻譯。古詩詞的學習可以概括為七個字:拓、留、補、變、調、嚼、接。
擴充:濃縮詞要“擴充”,單音詞要擴充成雙音詞,使意思明顯具體。
留:古今通用的詞要留。
補充:詩中省略的成分要補充,使之通順。
改: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要改。
語氣:如果語序顛倒了,就要調整。
咀嚼:詩中關鍵的、生動的、富有哲理的詞語,引導學生細細咀嚼,細細品味。
鏈接:把每句話解釋的單詞壹起翻譯。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古詩詞的學習,在講中引導,在導中實踐,啟發學生理解規律的用法。另外,在以後的古詩詞教學中,老師也要註意指導,學生要用鞏固法。
3.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讓他們體驗音樂之美。情感閱讀可以再現詩歌的意境,加深對詩歌意義和感情的理解。因此,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和背誦。導讀就是讓學生掌握情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先引導確定情緒基調,再引導處理壓力和節奏。比如杜甫的《皇軍收復黃河兩岸》就是壹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歡樂和激動。第壹句和第七、八句的節奏要快,第五、六句要慢;“突傳”、“狂喜”、“立即服從”、“排便”的重音發音。這樣,學生的感受自然與作者的感受相呼應。
第壹,教學前要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有的文本中,有兩首詩,要了解為什麽把它們編在壹起的原因;這首古詩文本在本單元中的作用,以及與前後古詩文本的聯系。第二,可以適當補充課外古詩詞,供學生學習。三是適當安排改寫訓練,把敘事詩改寫成短篇小說,把山水詩改寫成散文。這種閱讀和寫作的結合壹舉兩得。第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畫,真正走到壹個和自己壹樣近的情境,和自己看到的人壹樣,和自己聽到的聲音壹樣。
根據以上古詩詞教學要點,可以使學生學習古詩詞從被動探索到主動探索,大大增強自學能力,學習興趣更強。同時,我們把古詩詞學習當成壹種樂趣和享受,真正讓古詩詞教學發揮其獨特的魅力。
三、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幾個誤區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也要註意方法,不應急於求成,造成以下誤區:
1,傾盆大雨式解題:有的老師急功近利,不僅介紹作者生平,還介紹生活環境;談論政治思想、寫作特點、主要成就,往往讓學生處於壹種迷茫的狀態。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2.隨機問答:古詩藝術形象鮮明,意境深遠,需要反復閱讀,深入理解。然而,壹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濫用問答法,破壞了古詩詞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其意境。
3、填鴨式、註入式相聲:相聲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方法,但要註意課前啟發學生預習,在相聲的過程中壹定要引導學生認為不能填鴨式、註入式。
4.文學鑒賞分析:不排除小學古詩詞分析,但要註意講解的簡單,要有個“度”。如果不能把握好這個度,在侃侃談,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小學理解不了那麽深刻,理解不了。畢竟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
5.囫圇吞棗的翻譯:古詩詞的翻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但老師在這裏要做到直譯忠實通順,盡量保留詩詞的原意和結構,做到恰到好處。
6.花式表演:雖然某種表演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但不要過分追求形式和新奇,而把古詩詞弄得不倫不類,表面上生動活潑,這樣會實質性地破壞古詩詞的本意,浪費學生和老師的精力和熱情。
所以很明顯,作為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雖然小學生在這個階段處於知識的巔峰,但也不能壹味的給學生灌輸知識,以為越多越好。相反,古詩詞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資料:
(1)黃冠明教小學生把古詩詞改寫成記敘文的嘗試,《教育評論》,20xx年第2期,第68-69頁。
(3)余、沈以良《古詩教學與江西教育六字決》1997第11頁33
(4)余旭秀《古詩教學與江西教育評論》1997第11頁34
(5)《關心林的六步古詩詞教學與江西教育》,20xx年第6期,第33-34頁。
(6)夏武成《開辟古詩詞鑒賞的康莊大道》《江西教育》,20xx年第6期,第35-36頁。
(7)洪厚活《增廣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江西教育》20xx年第6期,第37頁
(8)向曉虹《古詩詞教學與美育》《湖南教育》1997第5期第26-28頁
(9)戴啟齡《入鄉悟神——用想象教古詩詞》《江西教育》1997第11第32-33頁。
(10)曹《背誦詞條,活動意象,激活聯想——古詩詞審美教學三題》及豫教1995第1期p17-18。
(11)張迪《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論》,寧夏教育,第7-8期p37-38
(12)於誌軍《如何確定古詩詞思想教育的切入點》,江西教育1995第65438期+01 p34
(13)劉·《小學古詩詞教學》與《教育評論》,第5期,20xx,p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