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從《月夜》看胡適早期白話詩的特點

從《月夜》看胡適早期白話詩的特點

前十年的詩歌創作

壹,早期白話詩

五四文學革命是從白話詩的創作實踐中開始的。胡適《論文學改良》中的“八件事”有相當壹部分是針對詩歌革命的,如反對典故對仗,反對舊詩的無意義呻吟,濫用陳詞濫調,主張廢除駢文等。在我的文學改良觀中,劉半農還積極倡導詩歌革命,提出了“在有韻詩之外加無韻詩”等具體意見。1919年,胡適發表長文《談新詩》,對新詩提出了壹系列建設性的意見和見解。在白話詩理論的指導下,白話詩的創作逐漸形成了風氣。出現了第壹批白話詩人,如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康。

早期白話詩的扁平化傾向首先受到創造社詩人的挑戰,他們突出和強調“情感”和“想象”這兩個基本要素。郭沫若的《女神》使詩歌的抒情本質和個性化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發揮,大膽的想象使詩歌的翅膀真正展翅飛翔,使《女神》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奠基之作。

從內容上看,大多是描寫愛情的。這壹大批愛情詩不僅顯示了它們的異同,也顯示了它們對中國新詩的獨特貢獻。他們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羅網,大膽坦率地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在此之前,歌頌愛情的自由詩沒有湖畔詩人那樣豪放、真實、熱情,但也沒有流於粗鄙、下流。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集》的導言中指出,“中國缺少愛情詩,有的只是‘憶內’和‘寄內’,或者是寓意深刻的作品;坦白表白的人很少,也沒有為愛唱愛的人。”以及“真正專心做情詩的四個年輕人是‘湖畔’”。

文學革命之初,在白話文與文言文的激烈交鋒中,胡適等人提出詩歌要用口語,使詩歌擺脫了幾千年舊詩的束縛。然而,隨著這種詩風的大解放,新詩出現了傳播文化的傾向。詩人要求新詩在形式上打破五言七語的格式,在音節上打破平仄,廢除押韻,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