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徐誌摩的詩歌創作理論

徐誌摩的詩歌創作理論

徐誌摩詩歌創作的背景分析

研究徐誌摩的詩歌,應該對徐誌摩詩歌的創作特點和創作背景有相應的了解。首先,徐誌摩的詩歌創作發生在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社會背景成為徐誌摩詩歌創作的重要形成因素。徐誌摩在自己的生活中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新文化以反對傳統文化為根本出發點。從這個角度看,徐誌摩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他的詩歌創作與民族傳統文化建立了有效的聯系。在這種有效聯系的背後,往往形成了他自己的詩歌特色。

其次,從徐誌摩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的主題多是歌頌愛情和理想,而追求光明和自由,歌頌愛情和美好。這壹時期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裏程碑,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由和美的追求以及他自己的信仰。同樣,在徐誌摩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也受到了早期新月派聞壹多等人提出的“詩三美”的影響,進而將自己的才華與“詩三美”深度結合。同時,對於徐誌摩詩歌的時代背景,我們也應該看到,徐誌摩的詩歌更多的是受到東方詩歌創作的影響,使其作品在眾多詩歌中表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

二、徐誌摩詩歌的創作特點

1徐誌摩詩歌的清新靈動

對於徐誌摩詩歌特色的研究,最重要的內容是看到徐誌摩在詩歌中所寫下的清新靈動之美。壹些非常細微的描寫往往是詩人創作詩歌的有效載體,而這種有效載體的背後,其實是詩人內心思想感情的有效體現。徐誌摩就是壹個善於捕捉和運用這種細節,並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詩歌創作過程的詩人。徐誌摩的大部分詩歌都是關於壹種特定的藝術美感受,這種感受往往體現在他詩歌的藝術特色上,而這種清新靈動的藝術美又通過他詩歌的內容表現出來。比如在他的詩《她睡著了》中,他用“壹縷羅比煙裊裊在香爐中”來表達壹個女孩睡著後的寂靜;用“春天沈默了發聲的琴弦”這個形象來形容壹個女孩睡著時輕微的鼾聲。這種對人物具體形象的描寫,往往給人壹種清新靈動的感覺,進而向讀者展現出美的意境。同時,在徐誌摩的詩歌中,他也善於用壹種清新靈動的美來表現周圍的環境。通過這個表情可以看出徐誌摩對自然的熱愛。他通過對周圍美景的壹壹描繪,給人壹種清新靈動的美感。這種清新靈動的大自然之美,最了不起的是在他的《劍橋西部的黃昏》中,通過紅日、紫雲、草地、黃田、白水、晚霞等自然意象和老人、老婦等意象,構成了壹幅黃昏的美麗畫卷。從這個角度來看,徐誌摩清新靈動之美的藝術特征,不僅帶給人壹種幸福的感覺,更帶給人壹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我們在徐誌摩的詩中經常可以看到的,是徐誌摩在寫詩的時候對景物的描寫。在徐誌摩的詩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彩虹、雲彩、晚霞、紅日、秋月等自然景物。這些自然景物出現在他的詩歌中,能給人壹種清新的感覺,是清新靈動之美的有效展示。而且徐誌摩喜歡把感情寄托在風景和環境上。他很樂意通過這些景物的若隱若現的展示,展現出他的詩歌壹種清新生動的藝術美,進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徐誌摩詩歌的憂郁與天真

對於讀過徐誌摩詩歌的人來說,妳可以看到他詩歌的另壹個藝術特色,那就是帶有壹點憂郁的藝術美。也許這也是由於詩人徐誌摩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經歷。事實上,從徐誌摩早期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大多數詩歌風格都比較明確,往往色調也比較明快,而從1925之後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詩歌往往含有壹定的憂郁成分。也許對於徐誌摩來說,這種憂郁的藝術特征並不是他刻意描寫的,但對於讀者來說,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詩人憂郁的眼神在其中閃爍。比如這壹時期寫的詩,如《海韻》、《別了劍橋》、《不知風吹向何方》等。在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徐誌摩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以及在未來的生活中如何面對,或多或少的憂郁。徐誌摩的憂郁主要來自於自身個人主義的影響,在感嘆自己不幸人生的同時,但徐誌摩的‘憂郁’是壹種對生活的輕松灑脫的憂郁,也是壹種對未來生活沒有清晰認識的憂郁。基於此,徐誌摩詩歌憂郁的藝術特征往往能給人壹種無窮的思考力。對於讀者來說,在讀詩的時候,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的處境和詩中描寫的場景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不是那種刻意的聯系,而是壹種感知這種憂郁意境,然後能夠感受到作者深沈思想的過程。

在看到徐誌摩憂郁藝術之美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徐誌摩在寫詩的過程中有壹顆童心,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憂郁藝術之美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比如徐誌摩,他能夠毫無疑問的表現出自己簡單的感情生活。他在這裏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讓徐誌摩的詩裏包含了壹種天真無邪的憂郁。讀徐誌摩的詩,我們可以看到他總是能以那種童心看待和認識社會,同時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充滿天真的美。在這種純粹的美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徐誌摩在寫詩時所表現出來的純粹情感。

3徐誌摩詩歌的優美意境

優美的意境是徐誌摩詩歌的另壹個突出特點。徐誌摩詩歌創作的壹個重要藝術特征是他壹直追求作品的優美意境。這種優美的意境往往是多方面的,也往往是作者在詩歌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壹種風格。意境是壹個美學範疇,是中國傳統詩歌美學理論的核心。早在南北朝時期,劉勰就提出了“神與物之間徘徊”的藝術觀。“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景”是指詩人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畫面,即情感的對象化、客觀化。“意”是詩歌的生命,“境”是依附於“意”的表象,是表達詩人情感的載體。徐誌摩的詩大多與他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為了更細致地把詩歌的內容和詩歌背後的意境展現給讀者的心靈,徐誌摩把詩歌的中心思想盡量放在詩歌的最後壹部分,同時在對詩歌外部環境的渲染上也往往花費大量的語言,這往往是壹個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寫過程。有時候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並不希望給讀者帶來這樣壹種內心的感受,但是他的文筆往往會不自然地把這種意境展現給讀者,讓讀者產生壹種感同身受的感覺。正因為如此,徐誌摩的詩往往能讓讀者不自覺地融入他詩歌的意境。在這個過程中,詩人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可以完全暴露在讀者面前,給讀者壹種切身的感受。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的創作往往是壹個山水與人的內心情感相呼應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優美的意境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徐誌摩在《築墻》裏發誓:“我不僅要妳最柔軟的柔情,也要永遠把我的心裹得像壹件香蕉大衣;讓秋風吹走滿園的黃葉,讓白蟻爛了千年的彩墻;即使有壹天壹個霹靂打翻了宇宙――它也不會打翻墻內的自由!”詩人有時候為了得到更多自由的愛情,把愛情隱藏得很深。詩人利用“墻”這壹特殊的意象,將其置於壹個充滿愛的空間,讓人感到無聊或窒息。但是,只要沖出這堵墻,愛情的靈魂就可能獲得最大的自由,可見詩人尋求愛情的自由是多麽高尚。對於徐誌摩的詩,運用這種意境美的內容寫在《望月》裏:“這讓我想起了妳,我愛妳,我也曾被厄運夾在齒間!但現在,妳像藍天上的明月,已經升到了幸福的前峰,照亮了地上的凸起!”通過作者對外界景物的描寫,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獲得愛情自由的真實感受。通過這種意境中的壹種想象,可以有效地看到他對未來生活的有效向往,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按照他設想的那樣生活,同時也能找到自己內心對當時生活現狀的不滿。

總之,透過徐誌摩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徐誌摩對愛情詩的表達,還是他對後來社會生活的不滿描寫,其目的都是為了讓詩歌所表達的內容更加直接具體,讓讀者在讀詩時感受到自己深刻的個人體驗。這是徐誌摩詩歌最大的藝術特色――註重優美意境的創造和運用,使詩歌的魅力更貼合觀眾的內心感受。三個結論

綜上所述,對徐誌摩詩歌創作特點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徐誌摩早期在英國的詩歌創作,還是後期在中國的詩歌創作,絕大多數詩歌創作過程中所追求的創作特點都是讓詩歌有靈魂。要有靈魂,最重要的是讓詩歌具有清新生動的藝術美,同時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憂郁天真的美,這往往是他詩歌的壹條主要線索。再加上詩人對優美意境的追求和詩歌創作手法的淋漓盡致的運用,我們通過閱讀可以準確地感受到徐誌摩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