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有淩雲之誌,有吞山河之勢,有腹中九州之量,有四海之心;英雄,擁有洞悉壹切的能力,鶴立雞群,世人敬畏;英雄,深明大義,救民於水火,解民之困。但是,無論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其初衷都是分不開的。
打開“國”字和“民”字,正義在頭,民族在肩,國家在手,是英雄永恒的責任。英雄是時代的榮耀,歷史的記憶,英雄是國家的榮耀,民族的偶像。
英雄不論成敗,不問出處。在抗擊外來侵略的鬥爭中,民族英雄是為捍衛自己民族的利益和尊嚴而英勇戰鬥的人,不怕暴力,不怕犧牲;在民族的和平發展和轉型中,民族英雄是為民族的發展和繁榮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近代以來,所有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獻身的人,所有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奮鬥的人,所有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道路的人,都是民族英雄,都是民族榮耀。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的不朽功勛!
我們正在經歷的當下,將成為未來重演的歷史片段,任何作家、戲劇家都難以超越歷史本身。再多的傳記也無法讓中國的年輕人重新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觀。
年輕壹代是中國日新月異的時代和深刻變化的最直接感知者。曾經有人認為很多90後、00後壹代陷入了英雄虛無主義,但事實證明,他們善於發現當今社會閃耀的偶像,賦予崇拜新的意義。古今人類群星閃耀。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偶像就在當下。
抗疫英雄譜
抗疫戰士,他們都在為中國疫情書寫生動的註腳,無論榮譽還是名氣,他們都是最勇敢的戰士。內涵豐富而深遠:時代責任、慈悲善良、報效天下大眾、舍己為人、報效家國、愛崗敬業、同呼吸共命運...
(84歲。在17之前,他是中國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17年後,84歲的他再次義無反顧地來到了抗擊新冠肺炎的最前線。
17年前,鐘南山教授領導抗擊非典;17後的這個冬天,84歲的他再次被任命為國家衛計委高級專家組組長。
他建議市民“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但他是壹個“逆行者”,義無反顧地沖在武漢防疫第壹線。行程滿滿的,滿是灰塵。
這位敢於說真話,敢於涉險灘,敢於啃硬骨頭的老人,再次成為了絕對的巨星和全民偶像。他的言行讓整個網絡瘋狂,讓無數人激動和感動。很多經常看偶像劇的女性朋友表示:沒想到被壹個老爺爺圍著,壹點反抗都沒有。
84歲,在這個絕對需要享受人生的年紀,支撐他走出大山,承受這麽大的身心負荷,絕對是醫生的恩情和壹個民族學者的風範。
84歲的鐘南山是壹位長者,壹位醫生,壹位仁人誌士。他有院士的職業,有戰士的勇敢,有民族學者的擔當。
壹位老師這樣總結:知識淵博,專業;懸壺濟世,以慈悲為懷;敢於承擔責任,講真話;毫不猶豫,不怕犧牲;救人民於水火,救國家於危難...我們壹直在尋找讀書的用處,教育的基礎,也許就是這個。
(73歲。2月20日,73歲的李蘭娟院士走進ICU病房,當她脫下防護裝備時,臉上的印痕清晰可見。)
疫情發生後,“李蘭娟”多次登上微博熱搜。73歲女院士,傳奇女主夫,冒險到武漢,建議武漢封城,怒斥造謠中傷。
有人說她是能和鐘南山院士並駕齊驅的抗疫靈魂。有他們兩個在,我們會更放心。她是中國唯壹的傳染病學院士;她在浙江省衛生廳掌舵期間,不舍眉毛,創造了“二次感染率為零”的奇跡。
從壹個貧苦農婦到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從赤腳醫生到著名院士;李蘭娟的壹生是傳奇而又艱辛的。
李蘭娟院士率先提出了“封城”的建議:防控疫情時,市民不得進出武漢。如果疫情不那麽嚴重,李蘭娟院士的名譽可能會毀於壹旦。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她顧不上多想,和鐘南山院士簽了壹封信。第二天,湖北省關閉了“漢地通道”。壹個建議保護了更多的人。也是從那天起,李蘭娟院士每天都要到淩晨兩三點鐘才睡覺,睡眠時間不超過三個小時。
那些最輝煌最偉大的人格,不是儒家編造的童話,而是真實存在的。我本可以享受榮耀,卻“哀嘆民命之苦”,深入險境。李蘭娟和鐘南山,在古代,早就被神化成廟了。在這樣的長輩面前,年輕壹代既感到崇敬,又感到羞恥。
(63歲。60多歲的她,駐紮在重癥監護室。“國家需要,這是我應該做的事”)
63歲時,她不顧家人勸阻,自願參加抗擊疫情的戰鬥。作為吉林大學第壹醫院心血管病診療中心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她在專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主動幫助武漢更是令人敬佩和感動。
她說:“我在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領域工作了35年,對處理心血管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很有信心;面對急診搶救和疑難病癥,有救治經驗;我有介入治療的技能。”“我喜歡工作,熱愛工作,這也是醫生的責任。我覺得沒什麽特別值得說的。這是我應該做的。只要國家需要,我就老了!"
(57歲。自疫情爆發以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壹直在進行不間斷的搶救工作。“我必須跑得更快,讓更多的病人從病毒中恢復過來。”)
張,57歲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絕癥,他的妻子是壹名醫護人員。但他疏於照顧妻子,連續30多天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他無疑是壹個史詩英雄!
他說:“我必須跑得更快來贏得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讓更多的病人從病毒中恢復過來。”“如果妳的生命開始倒計時,妳就和時間賽跑;同時,我感到內疚。我可能是個好醫生,但我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很害怕,害怕她的身體無法抵抗,害怕失去她!”“我願意用我冰凍的生命,和千千成千上萬的白衛軍壹起,托起信心和希望。"
由於逐漸凍傷,他的腿壹瘸壹拐,他日夜與病毒賽跑。他是壹個統帥,也是壹個絕望的戰士。
湖北日報評論:他知道自己得了絕癥,但他想為患者和社會點燃希望之光。他無法阻止自己的病情,卻想盡辦法把病危的病人拉回來。他的腿已經開始收縮,但他站的地方是最穩固的位置。"
匿名30年,用算盤和計算尺計算核潛艇數據;
我為國家核潛艇打拼了壹輩子,伴著驚濤駭浪,拋棄家業,隱姓埋名,三十年不回故鄉;他壹生默默的活著,就像深海裏的核潛艇——沈默,卻擁有無限的力量。他用實際行動說明,對國家的忠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從1958開始,黃旭華壹直奮戰在核潛艇研制領域。他壹生致力於中國核潛艇事業,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24年來,我心無旁騖,為中國的“天眼”燃燒了生命;
“人們必須做點什麽。”這是南·任棟生前常說的話。為了給“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尋找性價比最高的場地,他用竹竿翻山越嶺,走遍了貴州山區的所有窪地。那是12年。"如果壹只鳥的翅膀系上了黃金,它將永遠也飛不高."像南壹樣,淡泊名利,無私奉獻,錘煉意誌,磨礪興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貧窮。
他在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參加了30多次核試驗。
他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被錢學森稱為“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者”。
87歲的孫家棟是探月工程的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壹枚導彈、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等多項“第壹”的技術總導演和總設計師。
頒獎詞:少年好好學習,青年帶頭,妳們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鬥。滿天繁星,寫下妳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