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000001/2006/12/22/2006-12-22 _ 507925 _ 3000001 . shtml
隨便問個人,妳知道哪首《河南民歌》嗎?答案是《花籃》,很少有人說第二首《河南民歌》。《花籃》作為“河南民歌”傳唱了近半個世紀。然而,76歲的河南省檢察院退休幹部郭福山認為,這首歌是他創作的,是“原創歌曲”,而不是“民歌”。歌詞本來是“摘棉花”,不是“摘牡丹”。這個花籃是誰的?是如何被“改造”的?
20年的維權之路《編花籃》是我“編”出來的。怎麽能稱之為民謠呢?
12 19上午,鄭州陽光明媚,天寒地凍,記者來到人民路郭福山先生家。郭老師今年76歲,戴著壹副老花鏡。她看起來精神很好。郭小姐家裏還有壹位客人——王劍冰,天脊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王律師說,他聽說郭先生要“維權”,主動“服務”。
在郭先生的書房裏,壹個小書櫃裏擺滿了與花籃有關的音像制品,記者隨便翻了翻,標簽是《河南民歌》。
郭老師拿出兩張光盤給記者和王律師看,分別是中國唱片公司2004年出版的《國歌名人》和2005年出版的《民謠小調》。兩張CD都有《花籃》,都被貼上了“河南民歌”的標簽。
正是這兩張光盤的出版,再次激起了郭富山“維權”的念頭。
“在1986,我發現中國唱片公司北京分公司發行的磁帶把《花籃》當成了《河南民歌》。”郭老師說,他給對方發了壹封信,要求“恢復歌詞原貌。”對方在回復中稱“我不知道這首歌是妳寫的,不過以後再版的時候我會還原的”,並發來30元貨款。“沒想到20年後,《花籃》還是署名《河南民歌》。
今年3月,郭富山作為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將從市場上購買的侵權作品寄給協會,委托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追究中國唱片公司的侵權責任。據郭福山介紹,從3月份到10,雖然協會和唱片公司協商過,結果最多是交壹些費用,簽名不會改。
回憶創作過程,小時候經常去棉田摘棉花來激發創作靈感。
郭福山老師回憶編織花籃的創作過程。新中國成立前,郭先生參加八路軍,主要從事文藝創作。豫劇《朝陽溝》的作者楊蘭春是當時的文藝隊隊長。
新中國成立後,郭先生先在省歌舞劇院擔任指揮,後調入省文聯擔任曲藝編輯。郭老師回憶說,“1958年,我在當時的壹份報紙上看到省文聯主任鐘庭潤的評書。這激起了我的創作靈感,為歌詞譜曲。”
“我老家是老洛陽縣,父親是棉花技術員,很會處理棉花。我經常跟著父親去地裏摘棉花。”所以,當郭富山看到《花籃》的歌詞時,他只用了兩個多小時就創作出了這首詞的歌曲。歌詞出來後,出現了壹個勤勞快樂的農村姑娘的形象。郭福山說,這首歌本來是向勞動人民致敬的:壹個產棉區的姑娘,自己種棉花,自己編花籃,自己摘熟了的棉花;摘下棉花送到北京給毛主席。
“作為壹個棉花產區的人,我有很多關於棉花的白日夢。”“棉花為什麽像牡丹?棉花是白色的!”“為什麽三朵兩朵花可以挑壹個籃子?棉花豐收了!”
不滿歌詞被改
摘牡丹有違道德,洛陽人是不會答應的。
1959年,《花籃》第壹次發表在半月刊《京歌》第三期,作者鐘庭潤,署名。“小軒就是我。”郭老師說因為我字玄,我取了個筆名叫“”。
郭老師給記者發來壹份《花籃——郭福山作品選》,裏面收錄了郭老師創作的38首歌曲,落款為“先生”。1960,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播花籃。“織,織,織壹個花籃,在南山上織壹個花籃,南山開滿了紅牡丹……”
1986,郭福山在鄭州市二七廣場無意中聽到《花籃》,才發現歌曲沒變,只是歌詞被“篡改”了,取名“民謠”,既沒有作詞人,也沒有詞曲作者。
“為什麽要摘牡丹?牡丹是供觀賞的。采摘牡丹花是不道德的,也不符合當時的現實。”當郭富山告訴鐘庭潤這首改編的詞時,作詞人也壹臉不解:“我的詩怎麽變成民謠了?我歌頌勞動人民和人民領袖。我怎麽變成采牡丹的姑娘了?”
郭老師的夫人石子珍也是搞文藝的,她和大家壹起唱的《花籃》就是原版,就是“摘棉花”而不是摘牡丹。"洛陽人不會同意采摘牡丹的."
郭富山表示,他壹方面會要求恢復《花籃》的原創歌詞,壹方面會拿回署名權。
郭福山作曲的《花籃》
編織,編織,編織花籃,
編壹個花籃去爬南山。
南山有壹片棉田。
花朵像牡丹壹樣盛開。
金牡丹的銀牡丹,
銀牡丹,哦,哦,妳好。
摘,摘,摘新棉,
挑壹個三花兩花的籃子,
我把籃子送到了北京,
毛主席看到後表揚了我。
贊美我的籃子編織巧妙,
贊美我的棉花盛開的燦爛。
誰看了會喜歡?
現在流傳的“花籃”
編壹個花籃爬南山
南山開滿了紅牡丹,
鮮花盛開,
銀丹丹,嘿,銀牡丹,
祖國的春色沒有邊。
摘,摘,摘牡丹,
挑壹個三花兩花的籃子。
這些花多漂亮啊,
女孩看到它時喜歡上了它。
五彩繽紛,嘿,我們在壹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