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據《漢書·禮樂誌》記載,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為管理音樂而設立的宮廷官職。樂府起源於秦朝,漢代采用樂府的名稱。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年,漢朝正式建立樂府,樂府主要掌管音樂,監督收集全國各地的民歌,並配以音樂,以方便在宮廷宴請或祭祀時演唱。
2.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著稱。樂府從民間收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來,人們把這個機構收集和創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雖然這些詩的曲譜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也隨之而來,成為壹種沒有嚴格格律、接近五七言的詩歌體裁。
擴展數據:
第壹,樂府是西漢悼帝前朝廷常設的音樂管理部門。行政長官為樂府令,隸屬少府,是少府管轄的十六令之壹。西漢的朝廷也負責管理音樂,隸屬於封場。
樂府和樂泰在行政上分屬兩個系統,最初有明確的職能分工:
1.泰嶽導演的《郊廟曲》是壹首優雅而古老的上壹代流傳下來的音樂。
2.樂府平時掌管皇帝和朝廷時使用的音樂,不是傳統的古樂,而是以楚音為主的流行曲調。最初用楚聲演唱的樂府詩是《安石坊歌》第17章。此外,漢高祖劉邦的《大風之歌》,在祭祀原屬樂府機關管理的沛公廟時,是用楚音唱的。
從惠帝到文景世界,西漢時期記載的樂府詩主要有兩種。
第二,東漢掌管音樂的機關也分屬於兩個系統:
1,是太嶽音樂部,長官是太嶽音樂令,相當於西漢的太嶽音樂令,屬太常卿。
2.是黃門宣傳部,主管程華齡,隸屬少府。
黃門鼓吹之名自西漢就有,與樂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到了東漢,掌管程華齡的黃門宣部,為享受宴席的大臣們提供歌詠,實際上起到了西漢樂府的作用。東漢樂府詩主要由黃門宣部采唱,所以保存下來。
百度百科-樂府(樂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