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以前我的家鄉盛行草鞋,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那時候村裏人特別窮,花壹兩元買雙膠鞋都是奢侈品。於是,每家每戶都找來稻草,用手剝開稻草衣服,把稻草放在太陽下曬幹,直到七八成幹,然後自己用棍子和編織的鞋子做了壹個簡易的風車——草鞋。每次夜深人靜的時候,父老們點上油燈,帶上竹麻或草麻,在餐桌腿上絆上風車,抽上麻辣葉煙(土煙),津津有味地有節奏地搖著風車,把竹麻壹個個怪擰成麻繩。這時,孩子們搬來凳子,坐在父親的屍體旁邊,看著風車有節奏地轉動,風車吱吱的聲音像催眠的蟬壹樣,把我們送進了甜蜜的夢鄉。我父親全神貫註地編織草鞋,以至於經常忘記抽煙。至於煙火,他把煙鬥放進嘴裏。每當我開心的時候,父親就會從鼻孔裏哼出兩首歌,臉上洋溢著悠閑的神情。
麻繩壹擰,他們就把繩子繞成“8”字形,壹圈壹圈地綁起來,掛在屋檐下的橫檔上。到了織鞋的時候,他們把織鞋用的木塊的壹端放在桌子上,然後把肚子貼在木塊的另壹端,把繩子穿在木塊上的釘子上,然後慢慢打壹個結,這個結叫鞋耳。然後,曬幹的稻草成捆地在繩子中間上下交錯,每捆四五根為宜。織壹雙草鞋大概需要40到50分鐘。當時壹雙草鞋大概值兩毛錢,這是壹筆不小的收入,所以家家戶戶都有編草鞋的習慣。
民間對草鞋有著特殊的感情。雖然愛編草鞋,但很少穿。他們經常光著壹雙又寬又壯的腳在土地上勞動。他們只是在晴天偶爾穿壹兩次,大多數時候都是掛在屋檐下的鐵鉤上,怕弄壞。這可能就是山民的性格——少為自己考慮,多為別人考慮,樸實如草鞋,吃苦耐勞。
每次看到草鞋,都會想起那首感人的歌謠,情不自禁地唱起“草鞋是船,爸爸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