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晉大將王敦,兵權在握,欲篡位。壹天,在建康,王敦邀請道教創始人許遜和他的隨行人員喝酒作樂。席間,王敦的夢得到了翻譯。
王敦說昨晚做了個夢,問是不是吉祥。
知道他的意圖,許遜和其他人解釋說:“天空斷在木頭上,但沒有字。欲用劍,不可輕舉妄動。”
王敦聽後不悅,暗下殺心。許遜等人也料到了,於是他們乘船逃走了。船到江邊,王敦派兵追趕。幸好許遜學會了魔法,叫二龍載著船飛了起來,並警告大家閉上眼睛,不要偷看。
船飛過廬山紫峰時,霧氣蒙蒙,船底在樹梢上沙沙作響。此時,船上的人都很驚訝,偷偷去看發生了什麽事。看到有人偷窺,二龍突然離開,船立刻倒在紫霄峰下的石門洞旁,變成了鐵川峰。
雖然這個傳說很明顯是神話,但它為鐵川峰的景觀增添了傳奇色彩,也讓鐵川峰更加聞名於世。
東晉時,佛教凈土宗也誕生在廬山。381年,慧遠47歲,沿襄陽、荊州等地到廬山傳教。後來,托林寺於384年在廬山創立,在那裏生活了30多年,直到去世。
托林寺位於廬山西麓,是中國八大佛教道場之壹。再加上廬山溝壑、雲霧、綠樹、曲徑通幽。
這種景觀和建築相互呼應,在慧遠心中形成了壹種奇幻的境界。慧遠擅長詩歌和寫作。在廬山的漫長歲月中,他留下了許多作品,後來只剩下《林東廬山雜詩》和《廬山錄》。
慧遠的廬山詩是後來保存下來的廬山詩中最早的作品。其中有壹首五言詩《遊廬山》,為歷代文人所推崇。全詩道:
拜山石,吐清氣,隱居。希望聲音成群播放,響徹山野。壹個客人獨自旅行,卻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揮手輕撫雲門,靈收腳開。心流敲玄機,情離理。熟悉度是飆升,而不是飆升。精彩和有趣是自我平衡的,壹次開悟勝過三次受益。
托林吉歷史悠久,風景優美。群山環抱,溪水潺潺,寺南有青翠屏風。寺前,壹條清澈的虎溪蜿蜒向西,壹座石拱橋橫跨溪中。我國文化史上的壹段佳話“虎溪三笑”就發生在這裏。
相傳慧遠和尚來到托林寺後,“不出山,不出道”,潛心修行。他甚至沒有穿過湖西大橋。如果他過橋,山上的神和老虎都會咆哮。
壹天,慧遠為陶淵明和劉送行,三個人手拉手邊走邊聊。他們越聊越開心。沒想到沒走幾步,山上的神虎就咆哮起來。他們恍然大悟,三人相視壹笑,互道再見。這就是文遠的民間故事“湖西三笑”。
過了湖西大橋,第壹道山門向北走100米左右。門墻上有“修治祿豐”四個大字,門上豎掛“金劍托林寺”石雕。
步入第壹道山門,有壹條由北向南延伸的石隧道。隧道東側矗立著壹棵蒼勁挺拔、圓蓋羅漢松,旁邊矗立著壹尊大肚彌勒佛,上面刻著“護法殿”。
從這裏,妳可以看到壹排大廳。其中精致壯觀的首推“神運堂”,高大,精雕細刻,後廊高檐高齒。廟裏有壹個“木塘”,是神話傳說中修建木廟的地方。根據傳說,吉祥殿是用壹個木池子裏的好木頭建造的。
神韻殿西側是會客室,東側是三知堂。與三笑堂相鄰的是“十八聖賢”電影院,是* * *慧遠和65,438+08位修凈土的佛教徒加入安百裏社念經的地方,故又稱“念佛堂”。
大殿西墻嵌有柳承誌、雷慈石、和尚慧遠、婆羅門佛馱跋陀羅等“十八聖賢”的石像。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個性鮮明,表情各異,栩栩如生。
十八高仙電影院和神韻堂後面有兩個水泉。壹個叫靈泉,是慧遠和好朋友殷仲堪經常壹起研究易經、教學、聊天的地方。
另壹個是文殊墻根部的古龍泉。相傳是慧遠和尚持棍扣地而成的泉。後來因為他的弟子慧安把荷葉定在春天12小時,所以也叫漏蓮。
在托林寺西邊的山上,還有荔枝塔,東方佛教凈土宗始祖慧遠的墓塔。
廬山文殊站也建於東晉。文殊臺上突出壹塊石頭,象角空如天,名曰“淩霄石”。上面有個亭子,名叫“老母亭”,因為廬山也叫驪山,據說是驪山母親修行的地方。這個亭子也叫聚賢亭。
文殊臺建在天池山西側,面向山溝。其頂面呈半月形,左側有石階,沿石臺疊放護欄,下方有五間石室。據說文殊臺是後人為了紀念文殊親手創造天池而設置的,供奉的是文殊菩薩的塑像。
還說文殊騎著青獅,在空中看到了這座山的美。他壹驚,不小心摔倒了,臀部著地,有半個月的痕跡。文殊隨即拜太陽於空中,後人依記號建石臺,故又稱拜太陽臺。
文殊站周邊環境優雅,樹木蔥郁,讓人感覺“不登此站,不窮則勝”。如果妳登上山頂,群峰聳立眼前,田野錦繡,遠處青山在望,平地雲霧繚繞,可以仰望白雲藍天,韻味十足,雍容華貴。俯瞰綠谷清溪,幽深幽幽,充滿野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廬山的美麗逐漸為人們所熟悉。東晉時期,廬山之美開始出現在文人的詩歌創作中。
東晉時期,文壇壹改以往宣揚儒家思想的面貌,開始追求美的載體、源泉和情懷。由於這種神的演變,“雄偉神秘”的廬山成為山水詩謳歌的對象,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
關註廬山的第壹人是山水詩人謝靈運。他出生在東晉最顯赫的貴族家庭。當時的詩壇還處於“莊老相斥,而山水為美”的階段。
尋找山水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以表達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懷,是當時文人面臨的壹個難題。謝靈運此時來到廬山。
善遊山澤的謝靈運來到廬山,登上山頂,環顧四周,找到靈感,寫下了《登上廬山,望著祝順》這首詩:
長時間停不下來。但是,如果妳想淹死,妳會回到回合。峽谷突然恢復,平坦的道路結束了。有山龍之合,有元之跡。日夜遮擋日月,冬夏霜雪。
謝靈運在詩歌中對廬山的自然景觀高度敏感並加以再造,使之成為優美的詩歌意象,自然和季節的變化,也表現了他外在的平靜和內心的不安,以及他對融合的絕對希望。
正是這種對自然山水充滿情趣、強烈揭示生命精神的融合,使山水詩具有了靈魂、生命、活力和高品位的意蘊,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壹。因此,廬山成為這壹詩歌流派的重要載體之壹。
東晉時,著名詩人陶淵明也選擇廬山作為隱居之地。
365年,陶淵明出生在廬山腳下。他十幾歲就失去了父親,家裏很窮。陶淵明死後雖五次入官門,但“不甘被聘”,官場與他自身氣質實在格格不入,難以討好。
從他的詩“雲無心出,鳥倦飛知”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壹直眷戀廬山的奇峰異水,最後他離開了官門,選擇了廬山隱居。
陶淵明隱居在幸子縣白鹿鄉玉景山腳下的磨盤嶺附近。背靠廬山,面向鄱陽湖。妳不僅可以欣賞陡峭的山峰,還可以觀賞平湖的遼闊,有肥沃的土地可以工作,有方便的船只。
陶淵明在這裏得到身心的放松。他的詩《歸園五首》《來來往往詩》體現了他的心情是那麽的瀟灑,那麽的不羈,那麽的可敬!他開創的田園風格影響了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廬山成為了田園詩歌的發源地。
然而,陶淵明雖然寫了很多關於廬山的詩,卻壹次也沒有寫過“廬山”二字。似乎他對廬山很苛刻,只是用“南山”、“南嶽”、“扶南”、“西山”來指代廬山。這大概和當時人們所說的廬山有關。
410年,晉安縣令時殷敬仁來到旬陽,住在陶淵明旁邊。陶淵明當時住在潯陽城。正是因為他生活在潯陽城裏,所以很容易按照本市人的習慣把廬山叫做“南山”,也才隨口唱出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話。
陶淵明詩中廬山的其他名稱,如南嶽、扶南、西山,大概都和南山差不多。但無論如何,陶淵明的詩裏沒有提到廬山,這讓生活在廬山的人後來感到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