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態炎涼,軍門硝煙深。
每年都往高處走,也不會難過。
詩中的初九,即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
詩的前兩句“天下山河險,軍門煙深”表面上寫的是眼前的景象:地上路,山河起伏,盤旋險要;遙望洞庭湖,霧蒙蒙,壹片迷茫。但是,詩人的話,近在咫尺,遠在天邊。詩人所處的時代恰逢藩鎮割據,割據局面呼之欲出。看遍天下興亡,回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歷程,人生之路不就和眼前的山河壹樣險峻,仕途之路不就和向前看壹樣茫然嗎?所以這個“世界之路”看似是指前方的路,其實指的是人生之路;這個“軍門”看似指的是俯瞰眼前的山門,實則指的是仕途之門。“風險”這個詞令人震驚;這個“深”字,讓人對未來憂心忡忡。此聯“以寫景之心理抒情,則身心之喻微,出之輕。”(王夫之《姜齋詩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最後兩句“年年上高處,不存不悲”,字裏行間,意在詩外。“攀高”呼應了“攀高”這個話題。這是古代詩人喜歡的東西。由此看來,“於然與詩人同風。”登上山頂,遙望遠方,自然引起無盡的思念:家庭的幸福,人生經歷的感悟,家國的悲傷,無數的不舍,幾乎無法形容。如果說我們和詩人是壹個風的話,詩人在外地滯留,難免會想念親人朋友。但這並不是詩人的全部意思。他壹直反對分裂主義,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然而,他的雄心並沒有得到回報。眼看著戰爭連年,百姓喪生,國家危亡,這怎能不讓詩人“心酸”?因此,這首詩不僅僅是表達詩人和詩人的個人感情,還包含著詩人通過詩歌表達自己意誌的深刻含義。這是比壹般登高詩更高的境界。
又看向王東亭:
湖光秋月相融,
池面無風,鏡子也沒擦亮。
遙望洞庭,
銀盤子裏的綠色蝸牛。
洞庭:湖的名字,在今天湖南省的北部。
《望洞庭湖》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秋,赴賀州任刺史,途經洞庭湖時所作。20年劉禹錫被貶南方,去了洞庭。根據文獻記載,大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州,這壹次,是在秋天。而這首詩就是這次旅行的生動記錄。
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美景。微波安靜,從容,美好,特別愜意。詩人想象力放飛,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祥和的朦朧之美,勾畫出壹幅幅美麗的洞庭湖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以及瑰麗的氣度和崇高美妙的情懷。
第壹句“湖與月相融”,描寫清澈見底的湖水和素月的青光,宛如瓊田遇見,是壹種空靈、縹緲、幽靜、和諧的境界。展現了壹幅天水與玉宇無塵的和諧畫卷。“和”字經過了提煉,呈現出水天壹色、玉潔無塵的和諧畫面,而且,似乎在傳達壹種水鄉之夜的韻律——蕩漾的月光和湖水的韻律。
第二句描寫湖面無風,薄霧籠罩的湖面像壹面沒有擦亮的銅鏡。“鏡未擦”壹詞形象而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的平靜、祥和、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有壹種朦朧的美。因為只有“池面無風”,水波平靜,湖光秋月才能協調。否則湖嘯濁浪空,湖光秋月不映趣,不會有“兩相和”。
第三、四句從浩瀚的湖光月色的整體圖景中,把詩人的註意力集中到君山上。明月下的銀輝,洞庭山更綠,洞庭水更清,山水渾然壹體。它看起來像壹只小巧玲瓏的綠蝸牛,裝在雕花銀盤裏,十分誘人。詩人筆下的秋月洞庭,已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銀盤子裏的綠蝸牛”真是壹句不可思議的妙語。這句話的優勢不僅表現在比喻的精準預警上,還表現在詩人的氣度恢宏,感情的崇高美妙上。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壹面鏡子和案上的壹個杯盤。舉重若輕,淡然自然,不驕不躁,是非常難得的。
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得如此親切,把湖光山色描寫得如此寬廣明朗,是詩人性格、情操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沒有《芥子》中思想的大膽和執著,沒有那令人振奮的、涅槃般持久的擁抱,就沒有浪漫的想象。
再看秋風:
秋風在哪裏?肖驍送來了鵝。
當晨光進入庭院時,孤獨的客人最先聞到它。
引子:文學或音樂的體裁之壹,有序演奏的意思,即引子,開始。
劉禹錫曾經在遙遠的南方生活了很長壹段時間的貶謫生活。這首詩是在被貶期間寫的。因為秋風和南飛的大雁,觸動了孤客的心,感受到了。
詩以“秋風”為題,第壹句“秋風從何而來”就題設問,搖曳生姿,通過這種突兀飄忽的提問,也表現出秋風來得突然、出乎意料的特點。進壹步的探索和思考也隱含著對秋天的怨恨,這類似於“春風,既然我不敢認識妳,為什麽要把我床邊的絲綢窗簾分開?”李白春思中。秋風的到來,既看不見,又無處不在。從哪裏來,從哪裏來,這是毋庸置疑的。雖然在這裏是用疑問的語言表達的,但是詩人真正的意思並不在事情的底部,然後就放下了筆。
《吹口哨送雁》,寫的是沙沙的風聲和隨風而來的大雁。把看不見的風變成聽得見的景,從而把不知身在何處的秋風生動地寫成詩。而魏的詩《燕文》可以和這兩句詩結合起來:“故鄉在哪裏?”想想就很悠閑。淮南秋夜,高寨聞雁來。“不過,魏的詩是根據我的感受和感想,先寫《鄉愁》,再寫《燕文》。沈德潛在《唐詩別集》中指出,這樣寫,“感情很深”,如果“倒置”,就成了壹般人都能寫的普通作品。這首《秋風序》前兩句寫秋風初至,鴻雁南來,正是魏詩後兩句的內容,與魏詩正好相反。是遠方的夢,空中的筆,從想起溫延思歸來的人的反面寫出來的,秋風送雁的想法就建立起來了。至於魏詩前兩句的內容,寫在文末。
“孤客晨進庭院樹先聞”,筆觸從秋日天空的“雁”移到地上的“庭院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思鄉”的“楚客”。由遠及近,風景壹步步變化。“朝來”這壹句不僅跟在第壹句的“秋風”後面,而且跟在第二句的“沙沙”聲後面,這不是回答而是似乎回答了文末的問題。說明秋風雖然來來去去無處可尋,卻依附於其他事物,無處不在。此刻,樹和樹葉都在沙沙作響,看不見的秋風明明就在庭院附近,傳入耳中。
詩寫到這裏,作為詩名的“秋風”已經寫夠了。詩裏的人還沒出現,場景裏的感情還沒點出來。“孤客先聞”是點睛之筆,說秋風已經被“孤客”“聞”到了。這裏如果聯系作者的另壹首詩《初聞秋風》,其中“枕前五夜困,壹年來鏡中”這句話,可以作為“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壹個“孤兒”,他不僅會因為容顏的改變而為時光的流逝而悲傷,他的遊歷和思鄉之情也可想而知。
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其實是漂泊和思鄉之情,但妙處在於不從正面寫,而總是在秋風上做文章。文末雖然介紹了“孤客”,但只寫了他“聞到了”秋風。至於他的鄉愁,是由“第壹”二字所隱含的。按理說,秋風吹向院樹,大家都能同時聽到。不應該有優先順序。但獨孤客“第壹次”聽到了,可想而知他對時間序列和物候特別敏感。而他之所以如此敏感。這就是“初聞”的解釋。這些評論都對這句話壹波三折,寓意無窮,給讀者耐人尋味的深度贊不絕口。從全詩來看,為了與其蒼涼大方的意境和蒼勁有力的風格融為壹體,不得不說是“聽不見”的。兩句內容相似,壹個用彎筆,壹個用直筆,但各有千秋。相比之下,妳可以體會到詩化的方法。
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了漂泊和思鄉之情。說明秋風雖然來來去去無處可尋,卻處處依附於其他事物。風吹樹樹葉沙沙作響,看不見的秋風明明就在庭院附近,傳入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