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學習如何使用筷子,發展小肌肉的協調性。
2.了解筷子的不同特點,有使用筷子的欲望。
3.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培養孩子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每個人都有壹雙筷子(不同的)
活動流程:
第壹,孩子進餐廳,認識筷子。
孩子壹進餐廳,馬上看到吃飯的筷子。因為每個孩子使用不同的筷子,所以他們對不同特點的筷子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著重從色彩、材質、造型等方面引導孩子互相觀察、交流、總結。知道西方人用刀叉吃飯,只有中國、日本、韓國人用筷子,筷子是中國發明的。
二、遊戲:娃娃中餐廳。
第壹道菜炒什錦:(有各種蔬菜和肉菜)請用筷子在妳的盤子裏放壹些蔬菜和肉菜。(提醒孩子只能用筷子夾食物,不能用手拿。)在吃飯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會用筷子夾食物,有的孩子卻拿不住。我們做什麽呢讓會用筷子夾菜的孩子傳授經驗。老師和孩子們會用筷子作曲兒歌:小筷子有大本事,吃菜全靠它;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夾起小筷子;食指和中指放在筷子外側,無名指放在內側筷子下方;輕輕彎曲食指和中指,拿起好吃的兒歌,用PPT呈現,不僅生動有趣,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第二道菜是餛飩:小朋友用剛學的方法學夾餛飩,數壹數每人能吃多少餛飩。讓孩子在吃餛飩的遊戲中練習使用筷子。在活動中,教師深入觀察孩子的反應和各種表現,關註個體差異,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孩子找到合適的聯系方式,體驗成功的快樂。
第三套是夾豆比賽:大家在規定時間內夾豆,看誰能夾得又快又好。師幼同場競技,實現師幼良性互動,享受學習探索的樂趣。
第三,我們來評論壹下《餐飲之星》。
最後,讓孩子們評判今天的“用餐明星”,並說明原因。孩子會從用餐技巧、禮儀等方面來判斷。在評價的過程中,讓孩子知道吃飯不打筷子、翻盤子不打筷子、不小心吃大餐具的禮儀。
活動反映:
教學過程被打造為餐廳遊戲的“情境教學”,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間的情感交融、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將活動目標、內容、方法嵌入豐富多彩的背景中,可以形成以“真”為核心,“情”為紐帶,“趣”為手段,“美”為整合,“身邊生活”為源頭的情境教學。
1.以“真實”為核心——根植於兒童的現實生活。選擇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用筷子交朋友”作為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幼兒生活實際。真實的情境能讓孩子身臨其境,如魚得水。
2.以“情”為紐帶——實現師生情感融合。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有力環節。在活動中,教師為孩子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合作關系,盡力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傳遞給孩子,用真情實感喚起孩子的情緒。情感交融是指教師和兒童都接受自己,也接受對方,在教學活動中相互配合,達到情感交流與和諧,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
3.以“好玩”為手段,促進師幼良性互動。孩子們喜歡通過想象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參與各種有趣的教學活動。“娃娃中餐廳”這種主題鮮明、持續、持久、豐富的情境的創設,能夠吸引幼兒的註意力,使幼兒在“情境—幼兒—教師”中形成壹種相互促進、多向折射的心理場。在這樣的磁場環境中,三者相互吸引,相互促進。在活動中,教師給孩子創造足夠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孩子參與活動。壹方面,在教學中做好個性學習,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說話、去實踐;另壹方面,通過小組討論,大家說,大家練,讓老師和全體幼兒都有充分的活動,實現積極的師幼互動,充分享受探究的樂趣。
4.以“美”為目標——實現有效的教學整合。“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要像藝術壹樣吸引孩子,在教學中,創造優美的場景、優美的畫面、兒歌音樂,將場景、遊戲、情感、行為、語言融為壹體...以“美”為切入點,以“美”為追求境界,壹方面利用美,壹方面熏陶、感染美。在“娃娃中餐廳”的場景中,讓孩子欣賞不同特點的筷子,並嘗試自己使用筷子,使手的動作更加優美協調。在吃飯的過程中,學習安全知識和基本禮儀,學習如何做壹個“行為優美”的文明人。修改後的活動充分體現了活動目標的整體性之美、活動過程的情景性之美和活動手段的多樣性之美。
活動難度不斷提高,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孩子在用餐遊戲中不斷操作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