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播放原創詩歌的軟件

播放原創詩歌的軟件

“妳在這裏,我在那裏”出自余光中的詩《鄉愁》。

原文如下:

鄉愁

在童年時代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時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以後再說。

鄉愁是壹座低矮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但是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1972年1月21日

鄉愁簡介

現代詩人余光中在1972寫的現代詩。該詩通過“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的時間序列,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將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命歷程和對祖國綿綿不絕的鄉愁,揭示了詩人深厚的歷史感。全詩語言淳樸,感情深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72。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他於1949離開大陸前往臺灣省。當時由於政治原因,臺灣省與大陸長期隔絕,導致余光中多年不能回歸大陸。他壹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統壹,親人團聚。詩人懷著強烈的鄉愁,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欣賞

《鄉愁》是余光中的詩《白玉苦瓜》之壹,是余光中用山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表達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譽為“以鄉愁詩震動億萬中國人”的詩人,“鄉愁”是他很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懷舊給了壹個抽象的主題新的解釋,這個主題很難描述,但被大量的描述所覆蓋。在意象方面,選取了生活中常見的四個意象,即“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賦予其豐富的內涵,讓原本無關緊要的四個意象在鄉愁這壹特定情感的支撐下得以反復吟誦。余光中自己也曾說過,這首詩“相當寫實”:小時候上寄宿學校,不得不和母親通信;婚後去美國留學,坐船回臺灣;後來母親去世,永遠失去了母愛。詩的前三句都是思念女性,但最後壹句卻想到了祖國大陸這樣的“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便有了“鄉愁是淺淺的海峽”這句話。

在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少年相思”,再到成年後的“生死之交”,再到對祖國和大陸的感情,不斷發展的感情逐漸上升,濃縮了詩人從童年到老年整個人生的滄桑。懷舊在不同階段,銜接的兩端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從具體的“故鄉”到抽象的民族“故鄉”,從地域故鄉到歷史故鄉、文化故鄉。使“鄉愁”逐漸沈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詩意上,四段文字和句式基本相同:“...(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為形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裏,而且...(‘鄉愁’的具體對象是有的”。壹氣呵成,來來回回,仿佛是壹種感慨,余音繞梁,歷久彌新。

詩歌在語言上是純凈而輕盈的,簡單、坦誠而又意味深長。用“小”、“窄”、“短”、“淺”等形容詞重疊修飾中心意象,增強語言的生動性。

在藝術風格上,這首詩壹反詩人早期“現代時期”刻意錘字煉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奇詭效果造驚人之語、默默無聞求節欲的特點,轉而追求壹種冷靜和諧的審美風格。以簡代繁,以輕取勝,也是極其華麗的,屬於平淡。

後世的影響

《鄉愁》入選中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學語文教材。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2017),福建永春人。1947就讀於金陵大學外語系,次年轉入廈門大學。同年我和父母去了香港,第二年去了臺灣省。1952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畢業,1957編輯《藍星周刊》。美國愛荷華大學文學碩士,1959。現代文學與衛星主編。1974至1985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回臺灣任教。出版的詩集有《冷戰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荊花賦》、《守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