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在詩歌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努力醞釀壹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或情緒。在新課的導入中,教師可以用富有聲音和感情的開場白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的具體情境中。
有人說,輔導課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壹束鮮花,被視為教學的“定調”,甚至有“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的說法。“情感入口”的引入可以壹下子抓住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特別是對於那些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教師要創設與文章基調相壹致的情境,用情感的肺腑之言將學生帶入教學內容的相應情境中,奠定情感基調,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主動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刻的情感反應。
教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市場》時,老師提前做了彩色幻燈片。第壹張幻燈片:深藍色的天空點綴著閃爍的星星,天空下的街道燈火通明。“星星閃爍,路燈閃爍”的畫面給人壹種朦朧的感覺。此時學生興趣高漲,對比畫面,有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帶著郭沫若先生的遐想進入了“天上的市場”。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只有二十八個字,勾劃出壹幅悲傷暗淡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孤獨漂泊的情懷。有的老師教的時候先打勾。
展示壹張圖,圖上:壹條蜿蜒延伸的小路,路上壹匹極瘦的老馬背著背對著讀者,守著長衫,駝背;馬尾辮無力的拉扯;路邊壹條小溪,兩邊三根棍子,做了壹座小橋;橋的壹邊有壹兩個茅草屋;枯死的藤蔓遍布溪流和樹木。學生聽到這個描述,馬上就投入進去了。
在老師創設的這種特定情境中,學生會帶著對“美”的向往和渴望欣賞美景的審美期待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從而激發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上的嗡嗡聲可以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生新的審美追求,主動求美求勝,收藏首飾,從而深入到文章所建構的內在世界,體會文章所營造的審美意境。
第二,分析形象,發展審美聯想和想象。
對於那些充滿詩意的優美詩篇,要想讓學生理解文本中的優美意境,發展學生的審美聯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意象,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本中深層含義所蘊含的藝術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文字和壹個字壹起工作”。在閱讀教學中,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揣摩壹些寄托作者感情的文本的精彩意象,然後大膽想象,從而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在之美,通過對美的意境的感受和對美的本質的理解,理解其中蘊含的人生意義和審美價值,從而撥動學生心中的琴弦,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第三,配合音樂大聲朗讀,提升審美情趣
“文學的本質始於感情,止於感情。壹個作家表達他的感情,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總是閱讀。
在頭腦中引起同樣的情感效果”。所以,僅僅通過分析語言來教讀壹些經典詩詞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引導閱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讓文章聽起來像自己的嘴巴。特別是對於那些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教師還可以用音樂作為朗讀的背景,引導學生用音樂朗讀,用文學語言溝通音樂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章中所描寫的意境,所傾註的感情和意義,能夠在愉快的學習中敲擊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曾多次嘗試以音樂為媒介進行詩歌教學,效果明顯。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環境與情感的和諧,人與景的統壹。
完美的狀態,我預編了幾首古典民樂(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作為放壹首詩的觸發點。在總結了這首詩的形象特征後,我用錄音機播放,要求學生用心聽,把握音樂旋律的情感基調,選擇壹段旋律作為朗讀的音樂。其目的是通過音樂的感染力,喚醒學生積極快樂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節奏、旋律、聲音等聽覺表達的分解、合成等心理加工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但這種美感和體驗畢竟是壹種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學生未必都上升到這個審美層次。有的同學有這種審美體驗,但也是瞬間的。如何保持和加強這種審美活動?所以下壹步的教學就從“以樂讀美,陶冶情操”開始。音樂閱讀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壹項語文實踐活動。同時,為了給學生壹個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我使用了音樂《春江花月夜》。
作為文本閱讀的背景,要求學生主動用音樂進行朗誦,讓學生參與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的實踐活動,通過審美對象誘發的美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激情,用藝術美的力量把學生的精神世界改造成美好的世界,從而表達美、創造美,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發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壹種傳統方法,也是壹種極好的審美表現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和引導學生朗讀,可以使學生掌握閱讀和欣賞抒情詩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在有感情的地方讀詩的能力。同時,音樂與文學語言的結合也開闊了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第四,音樂熏陶,重遷移培養審美創新能力。
音樂作為壹種藝術形式,與詩歌有許多相通之處,尤其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象提供了壹個自由的世界。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最能觸動青年學生的心弦,引發強烈的審美聲音。因此,在詩歌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抓住這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在聽音樂、寫想象作文方面上壹些培訓課,利用音樂中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美感,讓藝術與文學語言相通,讓審美因素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發展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