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中國的詩歌主要以抒情詩為主?

為什麽中國的詩歌主要以抒情詩為主?

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中國輝煌的文學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形式豐富,可與世界上任何壹個文學強國的文學相媲美。第壹部詩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它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其賦、比、興的藝術表現為無數外國學者所稱道。

在戲劇方面,早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關漢卿是其代表人物之壹,壹生創作了70部雜劇。輕松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的《竇娥元》、褒義懲惡的公案劇《魯齋郎》、力挽狂瀾的歷史劇等風格多樣、色彩斑斕的劇目,既展現了中國戲劇的豐富、成熟和厚重,又把唐詩。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充分發揮了語言的潛能。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端,秩序井然,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將這門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

就小說而言,正是在壹千多年前的宋代,出現了“標誌市民文體”的“化松本”。元末明初有兩部小說巨著,即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偉大的小說,內容廣泛,氣勢磅礴,人物超過100個,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並逐漸成熟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更先進、更合理、更優秀的新姿態,行進在當今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阿q正傳》《子夜》《家》《春》《秋》《風暴》《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風暴的故事》《保衛延安》《紅旗譜》《紅巖》《東方》《李自成》《黃河以東》。《雷雨》《日出》《茶館》《蔡文姬》《武則天》《文成公主》等劇;郭沫若、艾青、何敬之、郭小川、李記等詩人的詩歌,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壹,登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為輝煌的中國文學編織了更加耀眼的花環。

縱觀3000多年的中國文學,我們可以看到其發展有以下五個特點:

1.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作用歷來受到重視。公元前孔子(公元前551?/FONT & gt;479)首先,提出詩歌(文學)“可以提升、觀察、分組、反感。妳父親遠在天邊,妳更了解飛禽走獸和植物的名稱。”三國魏文帝曹丕非常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並提出:“蓋經大業,乃不朽之大事。生命的歲月有時會終結,榮耀止於其身。兩者都會到壹個正常的時期,而不是文章沒完沒了。”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寫詩的目的做了更直白的解釋:“至君堯舜,而後使風俗純。”對此,白居易說得更明白:“文章為時而寫,歌詩為事而寫。”古代詩人、作家和文學批評家關於文學的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批判地吸收歷代關於文學功用的命題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壹個更加明確、更加通俗的口號: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壹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區文學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新中國特別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

2.中國文學歷來是壹種開放的文學,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比如詩歌的發展,從四言詩到五言詩、七言詩,從古詩到近體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的發展是從先秦散文到“古文運動”中的漢賦、駢文、古文。在現代,散文的類型和形式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在體裁上,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短篇。總之,文學幾千年的發展表明,中國文學在藝術形式和體裁上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不斷的創新和革新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民族是壹個高度理性化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熟地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壹種新的藝術形式和流派出現後,並不否定以前的藝術形式和流派,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流派自由競爭。比如七言詩、七言絕句在詩歌領域占據主要地位後,五言詩、四言詩並沒有消亡,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存在。再比如,我們提倡新詩的今天,舊體詩的創作依然很繁榮,詩詞的《與我同行》、《榮譽》也很發人深省。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占據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歌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他們也是並駕齊驅的兄弟姐妹。

3.中國文學是在向世界進步文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和豐富的文學,從而與世界文學健康進步的潮流進行交流和匯合。中華民族這塊偉大的土壤非常肥沃,壹直對外來文化充滿熱情。且不說中國從南北朝開始翻譯佛經這件大事,也不是唐朝的玄奘和尚去天竺取經,在翻譯佛教方面成就斐然。僅談光緒舉人、史靜大學學者林紓先生的非凡之舉,就足以看出近代中國學者對外國文學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古今文學名著幾乎都被翻譯成了中文。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出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中國的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國的作家和藝術家,在學習世界進步文學時,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引進外國新的藝術形式,如新文學中的小說創作(以魯迅短篇小說、茅盾小說為代表)、新詩創作(以郭沫若、聞壹多、徐誌摩詩歌為代表)、戲劇創作(以曹禺戲劇為代表),是直接引進外國新的藝術形式的途徑。二是借鑒外來藝術形式,改造壹些傳統的民族形式,即舊形式的現代化。例如,趙樹理的新評書小說、劉紹棠的新傳奇小說和李記的民間敘事詩都遵循了這條道路。三是吸收中西形式的壹些成分,嫁接出壹種獨特的新形式。也可以說是結合了本土和國外產品的新產品。比如歌劇《白毛女》,融合了西洋歌劇、話劇、傳統戲曲和民間秧歌,別具壹格,令人耳目壹新。又如新時期興起於舞臺和電視熒屏上的喜劇小品,是壹種融合了獨幕劇、相聲和影視藝術的壹些特殊表現手段,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藝術形式。

四、多種文學流派自由發展,平等競爭,貫穿中國文學發展的始終。這也是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遠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界就有眾多百家爭鳴、爭奇鬥艷的現象。有儒、墨、道、法四大著名學派,誕生了壹些代表古代人類文明的重要著作,如《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後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學出現了婉約派、豪放派、江西派、茶陵派、公安派、情侶派、本色派、吳江派、臨川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派、鴛鴦蝴蝶派等諸多文學流派。在現代小說的發展中,也出現了許多小說流派,如新感覺派小說、鄉土小說、社會分析小說、京派小說、七月派小說等。在現代詩歌的發展中,出現了七月詩派和九葉派詩人。新中國成立後,誕生了山藥蛋文學派和蓮花湖文學派。眾多文學流派相互競爭,這是由文學創作本身的藝術規律決定的,是文學事業繁榮和富有活力的標誌。尊重這個規律,1957年2月,毛澤東主席鄭重提出了文藝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毛主席這樣闡述這個方針的意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我國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爭論。我們認為用行政力量強行壹個風格壹個流派,禁止另壹個風格另壹個流派,對藝術和科學的發展是有害的。藝術與科學的是非問題,應該通過藝術與科學界的自由討論,通過藝術與科學的實踐來解決,而不應該用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毛主席提出並倡導的“百花齊放”方針,是對中國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傳統的科學總結,是繁榮和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唯壹正確方針,是世界上的創舉。新時期以來,在這壹方針的指引下,中國文壇出現了藝術流派眾多、創作成就空前的可喜局面。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小說創作流派有:以劉紹棠為代表的鄉土文學派;鄧友梅是許多藝術流派的代表,如市場畫派。眾多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空前活躍,是我國文藝家潛力的重要標誌,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發展繁榮的巨大動力。

5.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民間文學始終與正宗文學並駕齊驅,成為推動正宗文學發展和繁榮的強大潮流。《詩經》中的“風”基本上是民間文學,“頌”基本上是正宗文學,“雅”既是民間的,也是正宗的。可以說《詩經》是正宗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完美結合。詞和曲最初也是民間文學,後來發展成為正宗文學。宋人的“評書”起初也是以民間文學的形式出現,但到了明清時期,演變成小說,成為文學的主導形式,誕生了壹系列膾炙人口的小說。在中國文學中,正宗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相互促進和緊密聯系,在社會主義時代得到了進壹步的加強和發展,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國家每年都會組織文藝工作者到全國各地征集民歌。目的之壹是有意識地引導文藝工作者密切接觸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