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三眼寺山景點

三眼寺山景點

1.北宋紹聖三年(1096),時任知府的劉晶遊到三巖,寫下《三巖之旅》壹詩,贊美三巖的古樸與隱逸。同時,他感到非常遺憾,因為他的前輩的印章字符已經不可磨滅。

混進第壹次創作,與世隔絕。

進屋可清月,可借輕雲。

木影熱,春滴厭秋味。

我要記住秦人,殺死篆書。

北宋末年,滁州百姓為了領略當時知府蔣安之的功德,選擇此僻靜之地修建壽聖寺,南宋隆興元年改為廣福寺。因為環境清幽,佛寺林立,香火旺盛,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香客,文人墨客的誦經題字也越來越多。在眾多詩詞中,滁州人姜特立的《七律》最為膾炙人口:

壹看到這個非凡的世界,我突然變成了壹座宮殿。

天無大亂,用谷牙鑿谷的鬼立功了,這不是巧合。

百尺飛泉晴雨,夜吹四時。

不要把俗人趕去仙境,明月紅塵盡在眼前。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將三言比喻為神秘空靈的宗教世界的壹部分,充分渲染了三言自然氛圍的神奇。李能的“三巖”也稱贊了三巖洞的鬼斧神工:

翡翠峽是什麽時候壹分為三的?迄今為止,它已經贏得了無數次勝利。

鳥飛花落巖竇,龍起風雷繞古塘。

三巖美麗的風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文人墨客對石刻的吟誦讓三巖的名聲越來越響。從宋代到清代,三巖景區也有所增加。1694年,三眼寺山由清朝知府劉廷基重修,寺後增加了明玉堂、冰亭等建築。直到抗戰初期,三眼寺山的風貌依舊。寺門橫幅上刻著“三眼古寺”四個大字。暗黃色的墻壁延伸到寺廟大門周圍的兩側。門前是壹棵茂盛的樟樹,樹下露出壹座石橋。橋下有壹個水池,水池的北面與荷花池相連。殿前環境幽靜,氣氛肅穆,殿宇寬敞,佛像慈眉善目,殿後綠樹成蔭,清涼涼爽。1934年,國民黨行政院院長孫克來到三巖,捐資修建了壹座六角亭,取名“水雪亭”,看瀑布十分愜意。

第二,

三眼寺山的巖壁上鐫刻著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無數碑文,為氣象羅森的三眼寺山增添了壹份非凡而古樸的風采。這裏的摩崖石刻共有37處,大部分是各個朝代的官員和文人所刻。有的記錄了封建人士的行蹤和活動,有的用文學的文字來比喻和贊美三眼的景色,有的本身就是藝術品,在書法和雕刻技藝上極為成功。如“雨花崖”、“朱雅”、“花雨”、“蘭麥朱崇”等掛瀑,寓意高雅,風格各異,為景區增添了壹份古樸典雅的氣息,豐富了三眼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

說到摩崖石刻,我不得不重復壹遍,李詠的《雨崖》是三言碑刻中年代最早、價值最高、最珍貴的。這塊石頭立在水池中央,承受著瀑布。“雨崖”上刻著兩個大字,壹個直徑五尺,壹個直徑六尺,落款是“李詠”,直徑七寸五分。四個字都是正楷,這在李詠的書法作品中並不多見。其字體方正,筆法蒼勁,縱橫開合,在徐遐生蔚為壯觀。

雨崖上的石刻也遭受了災難。1940左右,日本帝國主義飛機轟炸麗水,雨崖石刻在劫難逃。被炸碎了,掉到池子裏泡了二十年。1963年,政府開始重視歷史文物,動用200多名工人將石池邊上的雨崖刻石重新立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李詠楷書的風采。

但現在,由於自然風化和遊客的觸摸,三巖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已經分辨不清了,也不知道“如來甘泉”是誰寫的。“雨崖”上的“雨”字長滿了青苔,署名“李詠”更是難讀。“三巖風光”中的“三”字,滿是爬山虎。劉晶的詩無處可尋。他的碑文貼的是佛經,裏面全是蠟燭油。比如劉晶無盡的眼淚。

在丹泉洞,原來的洞壁上鑲嵌著王紹書寫的字,現在碑文上敲了兩個碗洞,供香客在香爐前使用。唉,這裏曾經是古人“帶香木,相敬如賓”飲酒作詩的地方。現在已經沒有“隱居”的痕跡了。這不禁讓人感嘆。

第三,

關於三眼景區的種種美好回憶,都來源於史料,也因其“勝似自然,非假人力,身在郊外,無包食勞苦之成本”,自宋代以來,壹直如織而行。人們還把它與仙都、石門洞、南明山等景點相提並論,抗戰初期開始衰落。解放前夕,光復寺被國民黨軍隊占領,遊人不得入內。後來逃亡的國民黨軍竟然放火焚燒,將壹座有800多年歷史的古廟化為灰燼。解放後,三眼寺山景區成了軍事駐地,現在部隊早已撤走,但景區門口卻蓋起了教學樓,讓景區更加不倫不類,非常令人失望。所以壹直不敢去,怕心中的三眼美景被破壞。

每年的五月都是雨季,我終於猶豫要不要去。繞過教學樓,老樹迎接我,突然覺得很安靜。然而,當我再次進去時,有壹個溫室正對著我,擋住了景點。看到幾個男女在這裏有說有笑,不說手裏的瓜子,還隨地吐痰,讓我覺得有點心酸。於是我繞過溫室,終於看到了傳說中的三眼瀑布。氣勢依舊,我走近,聽到瀑布和巨石撞擊的聲音,看到雨崖在池中雕刻。我突然想到,1200多年前,李詠壹定是在這樣的雨天來的吧?那時,他眼中的三塊巖石是幽僻的。來到這裏,可以讓人忘卻塵囂,忘卻塵世的雜念。現在,三塊石頭很俗。

看著金光閃閃的佛像和雜亂無章的電線,李詠、李、姜特立應該怎麽想?幸運的是,三眼寺山多次申請“三眼”復驗已獲政府部門批準,景區建設也有了相應規劃。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是“洞開三石,春飛萬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