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蕭師空詩畫

蕭師空詩畫

臧克家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先驅之壹。他從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第壹,他把新詩的歌唱推廣到舊中國的農民和農村。在他之前,沒有哪位詩人能夠如此成功地描繪農民和農村。其次,他推動了中國現代敘事詩的建構,即詩人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中國極具魅力的詩人。他有意識地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汲取營養,並使之現代化,鑄造了作品的中國風格。他的詩有含蓄蘊藉的抒情方式,強調“藏”,詩在詩外,筆有隱鋒;他的詩用的是壹種樸素脫俗的說話方式,脫俗而巧妙;他的詩歌追求和諧悅耳的音樂方式,“敲聲”是臧克家提煉漢字的標準之壹。他尋求音節的和諧,鏗鏘動人,增加讀者聽覺的美感。在新詩發展史上,像臧克家這樣具有中國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寥寥無幾,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

欣賞這首詩,把握幾個關鍵詞:臧克家;現實主義;中國風?農民?

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來說,臧克家是壹個豐富的存在,他的文學活動持續了70多年。2002年底出版的《臧克家全集》有12卷,近630萬字。臧克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壹頁,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創者之壹。?

臧克家以他的新詩聞名於世,但他的散文,被這首詩的標題所掩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應該說,在創作的時間和數量上,他的散文與詩歌平分秋色。散文和回憶錄,包括《野店》、《青蛙》、《洞裏的聚會》、《海》、《火》、《我詩意的生活》,是留給散文評論家的壹大課題。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無法接觸新鮮的生活,於是“老了腦子倒過來,多寫散文,少寫詩歌”。"我極力抓住散文來表達我的詩的趣味."[1]臧克家的詩很少趨於平淡;另壹方面,他的散文追求詩化——它包含詩的靈魂,這確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味道。有些黨徒甚至有“文不如詩”的說法。?

從橫向來看,首先,對世界壹無所知,還沒有流汗的孩子,似乎還不夠悲傷;第二次是“汗流浹背”的父親,憂郁的心態流露出詩意;最後,大汗淋漓而死的爺爺,露出了他的悲傷。土裏農家的生活!從縱向來看,孩子-父親-祖父這三個形象表現的不僅僅是三代人,還有無數代人。這是中國壹代又壹代農民生活軌跡的具體化,每壹個形象都是高度概括的。觀察之細致,思考之深刻,文筆之巧妙,回味之強烈,是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僅此壹項,臧克家這位“農民詩人”的成就無需多言。?

臧克家非常強調只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這是他現實主義的壹大特色。在“時代的需要”和“熟悉自己”的關系上,他強調對題材的熟悉。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詩人要熟悉過去新的不熟悉的生活,這才是完全的現實主義。在他為《大地之歌》1946版所寫的序言《中間的壹場戰爭》中,他說:“我什麽時候才能停止對他們悲慘命運的擔憂、悲痛和憤怒,停止唱這種不好聽的歌?什麽時候,讓我為他們唱壹首快樂而解放的歌——中國農民,從道理上講,就像他們唱壹首悲傷的歌?”他熟悉舊中國的農民,所以他寫舊中國的農民。但他也渴望新的人和新的世界。?

臧克家總是被鄉村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只要條件滿足,他的靈感就很容易來了,於是壹個個優秀的作品就出來了。1942年,他完成了《大地之歌》,這是臧克家除了品牌和詩人自己的滿足之外最重要的作品。抗戰開始後,詩人、作家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了反思——空洞的熱情消失了,高調的吶喊變得嘶啞了,壹些詩人、作家回到了熟悉的題材,用新的審美眼光看待舊的題材,寫出了新時代的新作品。於是巴金寫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寫北京人(1941);茅盾寫霜葉紅如二月花(1943);臧克家寫了他的11詩集《大地之歌》。相比那些直接唱時事的急章,臧克家說:“我最適合唱這樣的歌,但也許我只能唱這樣的歌。”[16]1944,他編輯《十年詩選》時,很少有直接表現抗戰烽火的作品入選。?

臧克家的詩是在抒情中醞釀的哲學,是壹首哲理詩。聞壹多曾有壹個精辟的結論,“柯家的詩,沒有壹首不具有極其真實的生命意義。”這種“極真”來自詩人對生命本質的關懷和把握的哲學概括。《三代》,壹首“很真”的抒情短詩,具有簡單、凝練、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

《三代》詩二十壹個字三個字,構成了壹幅三代人與土打交道的生活畫卷。詩看似流水,實則無窮無盡,凝練雋永。全詩用了壹組排比句,壹氣呵成。詩中的“洗澡”二字,讓人想起了孩子的稚氣,但同時也可以想見農民的貧窮。“流汗”二字,是農民辛苦的表現。但“汗流浹背”的結果卻沒能讓他們脫貧,這不僅讓人覺得不公平,也讓他們感到尷尬。“爺爺”被埋在土裏的結局和老百姓的家不太相符。不過這個時候這種情況在同情憐憫的同時也是很有思想的。“在土裏”這個詞與勤勞的農民對土地的執著追求重疊在壹起。從詩人描繪的三代人與土壤打交道的生活圖景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壹個農民家庭的命運,而是壹個農民千百年命運的集中概括。由此可見,這首詩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詩人的哲學思考,所以它雖短,卻有著無窮的意義。詩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意象,世代與土為伴的艱辛,生命盡頭被埋葬的悲涼,強烈地感染著每壹個讀者,深深地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在寫法上,詩人不做任何修飾和描寫,而是用極其簡單凝練的筆法,把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緊緊扣住,揭示了壹個無情的事實:今天“沐浴在泥土中”的“孩子”,明天就要“在泥土中揮汗”,而那時的“父親”已經老弱,榨幹了他所有的血汗,詩中既有詩人對農民的同情,也有對農民的贊美。詩人的情感是無限的、隱秘的,他的文筆樸實、質樸、深刻,使這首詩成為反映農民生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