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說詠物詩的整體面貌。
1,概念。什麽是詠物詩?根據詩歌表達的特點進行分類。是指在詩歌中賦予事物以人類的情感,利用事物的特性。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2、手法。這類詩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表達自己的意誌(象征),也可以擬人化。
3.特點。物(事)之美,是寄托(誌)之深。“物”是詩歌歌唱的對象,“誌”是詩人借助物質表達的某種思想感情。詠物詩怎麽寫東西?八個字:相似與不同,兩者都不可分。也就是說,既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又要“此物非彼物”,而不是止步於描寫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寫出事物的內在魅力,從而反映人的情感。“事”和“誌”是什麽關系?詠物詩的重點不在於寫物,而在於通過物寫人,就是將物人格化,通過物表達心聲。
4.審美效果。形象生動,含蓄蘊藉,意義溢於言表。
我們先來看看詠物詩的基本範疇。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吟誦著同樣的東西,表達著不同的情感。
以唐代三首詠物詩為例;
余士南的吟誦詠:“垂時飲清露,流時聽疏桐。不是秋風讓妳不敢大聲說話。”
羅《聽蟬的政治犯》:“西地蟬鳴,南冠客思深。我不能忍受我太陽穴上的陰影,去傷壹個白發囚犯的心。他的飛行穿過重重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表誰之心。”
李商隱的《蟬》:“清心寡欲,徹夜空唱。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我祝福妳的真心話,我也清楚。”
他們有著相同的特點,如對事物的依戀,努力與對方競爭,熟練地模仿事物。然而,由於詩人所處的環境、地位和氣質的不同,他們的詩歌中所包含的感情也大相徑庭。三位詩人中有壹位是高官,用蟬來比喻品行高尚、名聲傲慢、充滿自信和滿足感;壹是作為壹個囚徒,自憐自艾,用蟬來寫失意的痛苦;第壹,身為落魄文人,哀嘆自己,哀嘆自己的人生經歷,是文人的窮怨。雖然他們唱的是同壹首歌,但表達的是不同的情感。
吟唱不同的事物來表達相同的情感。
陸遊《蔔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開門寂寞。已經黃昏了我壹個人,刮風下雨。我無心爭春,壹群人眼紅,被砸成泥,碾成灰。只有香味是壹樣的。”詩人詠梅歌唱自己。梅花這種不入俗,不怕謗,不屈不撓,死而無憾的風格,與陸遊的人生經歷、際遇、性格、品格、情操是完全壹致的。
王安石《北皮杏花》:“壹池春水圍花身,花影妖嬈占春。寧被春風吹成雪,不被南摩碾成灰。”
雖然這首詩是關於杏花的,但它與陸遊寫的梅花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詩中的杏花不就和陸詞中的梅花壹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嗎?他們相同的興趣和情感可以通過不同的事物表達出來。
吟唱同樣的事物,表達同樣的情感。
鄭谷《菊花》:“王孫大枝比彭桿大,九天枝近鬢。露濕秋香滿池岸,緣起緣滅不高!”
用對比法寫菊花,保持自己的個性,不與其他花比較,以表達詩人不慕高位,堅守節操的性格。
鄭思肖《畫菊花》:“百花不開,獨立對沖其樂無窮。我寧願拿著樹枝霜打死,也決不把它們吹到北風裏去。”鄭思肖是宋末詩人,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前兩句說菊花離花遠,獨開,表示不配合元朝。最後兩句進壹步描寫菊花寧死不被北風吹落,刻畫了菊花的高傲孤傲,表達了其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屈於元朝的決心。
兩者都和詠菊壹樣,在表達氣節和堅守人格上是壹致的。
最後,談談詠物詩在命題上的特點。
本文結合詠物詩的特點,論述了詠物詩中詠物與詠物的關系。常見的問題是考生無法準確把握事物與誌向的交匯點。
例句:下面這首唐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說的是蘭若(藍翔和杜若)生機勃勃,郁郁蔥蔥。它的隱喻意義是什麽?全詩用什麽手法寫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
體驗(2)
陳子昂
蘭若生於春夏,繁盛於。妳獨自在森林裏,朱有紫色的莖。天色已晚,秋風生。歲,中國是搖搖欲墜了,但方的意義是什麽?
答:壹兩句關於蘭若的活潑、旺盛,其實是對他才華出眾的比喻。整首詩,借用了蘭若的絕世之美與孤絕,最後在秋風中搖落,借物抒誌,抒發自己才華未得,理想幻滅的孤獨與憤怒。
論事物的形象特征。常見的問題是,考生只能說事物的外形,而不能挖掘事物的內在性格。
例句:楊萬裏在《法明·方希》這首詩中描寫了山梅的什麽特征?
小樹李子站在山路上,為誰而散。多情又恨無人賞,於是發低枝刷臉。
詩歌表達了詩人不被欣賞的痛苦和想被欣賞的迫切。)
它描述了山梅孤獨和多愁善感的特點。(註意梅的擬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