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對待詩歌創作和批評的態度,從戲劇六絕句中可見壹斑。
論庾信《戲為六絕句》首詩。杜甫曾在《春憶李白》中說“開房清新美好”。在這首詩中,指出庾信後期的文章(亦指詩、賦)在風格上更為成熟:“庾信文章更老更成熟,淩筆法縱橫。”淩雲,壹支健康的筆,不僅擅長“清新”。唐朝的“現代人”,對庾信指手畫腳,嘲諷指點,足以說明他們的無知。所以“前賢懼後人”只是壹種諷刺的諷刺。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寫的是初唐四大傑出人物。初唐詩文並沒有完全擺脫六朝崇尚辭藻、浮華的習氣。第二首裏的“輕佻文筆”是當時人嘲笑“四傑”的。施秉《杜氏鎖正》解釋這首詩說:“四言之體,為當時之風尚,而嗤之以鼻者,至今未止。不知二曹名毀,四子著述未廢,如江河永流。”在第三首詩中,“即使”是杜甫的口吻,“王陸書法不如韓偉風騷”是當時人嘲諷四傑的話(詩中以“王陸”指代四傑)。杜甫引用他們的話進行反駁,於是最後兩句就有了這樣的轉折。意味著即便如此,四傑也能憑借自己的才華掌握“龍虎嶺”這樣氣勢磅礴的文字,他們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三首詩的用意很明顯:第壹首詩說,必須全面地看待人,不能只看到壹個方面而忽略另壹個方面。第二首說對作家的評價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條件。第三首指出,作家成就雖不同,但各有特色,互不隱瞞。應該正確評價,善於從不同角度向前輩學習。杜甫的這些觀點是正確的。但這三首詩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第五首《不要瘦,今人愛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思傑等作家。杜甫之所以“愛過去”而不是“惜現在”,是因為“明詞美句必是鄰”。“鄰”的意思是諧音。在杜甫看來,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清詞美句”不能不言棄。更何況,庾信、司捷除了“字正腔圓、句句優美”之外,還有“淩筆”和“龍集”的壹面,所以他主張兼收並蓄:崇尚古調而采新聲,保持古今詩並行。“今人愛古人,明語美句必是鄰”應該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但只是學習六朝,壹味追求“玉玩蘭,色更鮮”之類的“清詞美句”固然賞心悅目,但文風終究是溫柔淺淡的;我們要想超越前人,就要以極大的氣度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才能在嚴謹的體魄中展現飛翔魅力的匠心;不要被空間所困,不要被氣質所限,法度中保持冷靜,規則外保持神。為了達到這種藝術境界,杜甫認為只有“竊攀屈曲”才能達到。《楚辭》因其絢爛之美,會成為歷代詩人推崇的典範,從六朝就可以追溯到屈原、宋玉。只有這樣謝才說,“思其奇而不失其真,戲其華而不墜其實,則可瞻之,咳之則文不精”(《文心雕騷》),而不墜其失之源。杜甫繼承和批判六朝文學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不絕虛妄之身”和“轉利多師”兩個方面。《六絕句》的最後壹首詩,與前人有不同的見解。這裏的“前賢”指的是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大家)。“交祖”就是效仿。“傳宗接代”是“達不到先賢”的根本原因“偽體”之所以假,在於以仿真代替創造。如果真偽混雜,虛妄可與真實混淆,故應“區別切割”。創作與從眾是杜甫真假的分界線。詩人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才能表現自己,寫出自己的氣質,寫出真正的文學作品。這就是庾信的《諫壁淩雲》和四傑的《江河日下》的道理。另壹方面,撿人牙,親近人,也必然沒有生命力。堆砌豪言壯語,步齊梁後塵,當然是假的。而壹味模仿漢魏古人的作品,也是偽體。在杜甫心目中,只有真假之別,沒有古今之別。”不要割掉假身”和“轉而受益於多師”是同壹個問題的兩面。”不剪假身”,強調創作;轉向許多部門”側重於繼承。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向多位老師學習,就是做妳的老師”,意思是什麽都學,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這句話有幾層意思:只有“做好壹切”,才能向別人學習;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不限於壹家。雖然有壹些繼承和借鑒,但並不妨礙詩人自身的創造性。這是第壹層意思。只有在“不剪假身”的前提下,分清真偽,才能確定老師是誰,是什麽,才能真正做到“多師受益”,這是第二層意思。要做到“無所不知”,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就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學習別人的成果,同時又有發揚和揚棄的地方,這是第三層意思。在既批判又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融古今於壹爐,創造出詩人自己的絕句,這就是杜甫“轉而受益於多師”、“不絕偽體”的精神。歷史評價在《壹真齋詩話》中,有壹段對杜甫絕句的評價:“七絕是唐朝的運動,工人最多。.....李白、王昌齡之後,劉夢德(註:指劉禹錫)應該是最重要的。緣分是朦朧的,無緣無故就來了,又去了無限。杜老七絕想和其他學派分道揚鑣,不想另辟蹊徑。獨特的情懷,最優雅的詩人。”他說杜甫“另辟蹊徑”,在盛唐七絕中找到了壹條新路,熟悉杜甫絕句的人都能感受到。除了《送花的禮物》、《順流而下與李龜年相會》等幾章外,他的七句絕句實在與眾不同。首先,它從內容方面拓展了絕句的領域。杜甫也曾經寫過各種題材的絕句,議論政治,談論藝術論文,描寫身邊的瑣事,這些都可以用其他的詩體表現出來。其次,與之相關的是,這類絕句在藝術上並非空靈空靈之作,以韻味見長;也缺乏應用於管弦樂弦的嘆息聲。它獨壹無二的勝利在於它與機遇的有趣觸碰,充滿奇妙的思想,飽含深情,就像與讀者圍著火爐聊天,切蠟燭交心;無論是嘆息、大笑還是咒罵,都能給人壹種善良、真實、真誠的感覺,讓讀者看到這個人,聽到他的聲音。古樸典雅的獨特風格,令人回味無窮。該劇是六首絕句,是杜甫的絕句之壹。以詩論詩,最常見的是討論詩化絕句。它,每首歌都可以談壹個問題;把多首詩連成壹組,也能表現出壹個完整的藝術見解。在中國詩歌理論遺產中,有許多著名的論詩絕句,其中最早、影響最大的是杜甫的《戲作六絕句》。該劇雖為絕句,主要談藝術問題,但離不開杜甫總的創作精神。在他的詩歌中,“竊征伐宋”和“親雅”是他創作的指導思想,也是他詩歌的宗旨。這六首短詩實質上是杜甫詩歌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是詩歌理論的總綱。它涉及到壹系列與唐詩發展相關的重要理論問題。在這麽壹首小詩裏發表這麽大的評論,這是前所未有的。詩人通過各種各樣的例子,總結出壹系列的重點,把莊重的筆法放在輕松幽默的筆法中,用和諧的方式進行闡釋。李中華說杜甫的七絕“不要另辟蹊徑”正是在這裏。了解了這壹點,讀者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這組詩會被貼上“戲為六絕句”的標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