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3世紀,朝鮮歷史上的《闕中列傳》壹書中,就有“端午節致力於在白靜洞宮設秋千戲,宴飲三日以上”的記載15世紀有壹個比賽,把金鈴綁在秋千上,測量空中的高度來決定勝負。公元18世紀,朝鮮詩人沈曾描寫朝鮮婦女蕩秋千的動人形象:“端午,青竹裙,白竹裙,熠熠生輝。通化院飛在空中。”歷史上,凡是有朝鮮族聚居的地方,就有秋千,秋千是隨著朝鮮族在各地定居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的韓國秋千設置中,秋千繩常被綁在山坡和河岸的大樹上。節日期間,韓國姑娘成群結隊,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輪流比賽。隨著發展,出現了有豎架有索的秋千,即兩根木桿呈梯形豎立,高約10 ~ 12米,兩根木桿之間橫放壹根圓木,稱為平衡。將兩根手掌粗細的繩子綁在秤上,將登板放在繩子底部。秋千架前壹定距離豎立兩根竹竿,高5米。兩根桿子的末端用壹根長繩連接,繩子的中央系著壹串鈴檔,叫做鈴桿。這個設定有兩種蕩秋千比賽模式:蕩高和踢鈴,其中又有單蕩和雙蕩兩種。
在高秋千上蕩秋千意味著勝利者是由秋千的高度決定的。測量身高的方法是在桿子上系上高度線,在規定時間內,觸線次數多的壹方獲勝。
在秋千上踢鈴,就是把鈴鐺固定在壹定高度的鐘桿上,以蕩秋千時鈴響的次數來決定勝負。
隨著這項活動的發展和普及,揮桿比賽的規則也在不斷完善,比賽的特點更趨向於力量和技術的競爭,越來越受到朝鮮族乃至其他民族的青睞。從1986開始,秋千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正式比賽項目,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首次進行比賽。
跳板
跳板是韓國女性喜愛的傳統活動。關於這項活動的起源有壹個民間傳說。在古代,按照習俗,韓國女性不能出家門,長期悶在家裏。於是他們發明了壹種叫跳板的遊戲,叫做跳板遊戲。事實上,他們在空中騰躍觀看墻外的風景。久而久之,這種情況逐漸演變成壹種傳統的體育活動。
在過去,韓國跳板活動經常在元宵節、端陽節和中秋節舉行,這成為婦女在節日的娛樂活動。現在,這項活動已經成為朝鮮族非常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跳板壹般長5.5米,寬35 ~ 40厘米,厚5 ~ 6厘米。在跳板的中央放壹個“板墊”,板墊是用稻草捆或稻草包做成的。高度30厘米,壹個人坐在板子中央,用身體重量壓著。
在跳板比賽中,人們通常是兩人壹組,各自站在跳板的壹端,依次跳向空中,落下時用力踩踏板,將另壹端彈向空中,壹個接壹個,垂直地越來越高。可以在空中做各種動作,比如直跳、彎腿跳、剪刀跳、旋轉跳、空翻跳等等。
跳板比賽可分為“畫線”和“表演”。“畫線”是指在跳板兩端各放壹團線,將畫出的線系在選手的腳踝上。在規定時間內,測量比賽者彈起的線的高度,以判定勝負;而“表演”包括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選手騰躍動作的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可以拿著扇子,花圈等。妳可以自己選擇動作,裁判會根據動作的難度、質量、姿勢的優美程度來打分。壹般有四個裁判,刪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
丁燦走
韓國女性以勤勞著稱,走壇子是韓國女性非常重要的生活習俗。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在罐子裏走路。在長期的鍛煉中,他們可以不用手在罐子裏行走,自然輕松,大方有節奏感。後來,這種生活習俗逐漸演變成壹種非常有特色的韓國傳統體育項目——“陀螺會走”。
在今天的朝鮮族聚居區,每逢節日,朝鮮族婦女都穿著色彩鮮艷的裙子,舉行頂罐賽。頂壺競走項目與競走相似,只是競走時頭上頂著壹個水壺。坦克頂走可分為80米、100米、200米、400米接力走、障礙走等不同形式。田徑跑道可以用來在比賽中設定起點和終點。比賽開始前,參賽者要將投手放在起跑線上,站好位置。當發令員的“預備”聲壹落,他們就會把投手放在頭上。發令員喊出“走”字後,參與者就按照規定的路線快速前進。其中,在發令員的比賽命令下達之前,不允許搶線。搶線兩次,視為犯規,取消比賽資格。在行走過程中,水箱溢水,水箱掉落也算犯規。在頂鍋行走比賽中,還可以通過各種動作和隊形變化進行表演。
頂鍋走可以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對參與者的腰部和下肢的耐力鍛煉也有壹定的作用。由於這種情況受場地條件限制較少,所以容易進行。
鐵戀記
朝鮮族有豐富的傳統武術活動,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韓國武術活動的武術套路中,器械套路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鐵練機”就是其中壹個著名的器械。
類似於漢族武術活動中的大尖。它的形狀是在壹根齊肩高的棍子末端套壹個圓環,圓環上套著三個短節,短節呈放射狀並列,長壹尺多。習武者雙手持鐵竿。壹旦他們跳舞,他們有壹個勇敢的風格和廣泛的控制範圍。舞動的鐵鏈有砸、蕩、掃、繞、蓋、擱、烤等多種技法,有時還配以多種造型,更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