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袁高明《琵琶記》給父親的幾句忠告——“這妮子無禮,卻要沖撞我。我的話不在正確的地方,孩子。我丈夫的話與我父親的話相反,我討厭我孩子的知識。”我把心托付給了月亮,月亮卻照在了溝上。"
而“我本將心轉明月,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愛落花。”摘自《清詩年譜》(卷21)
詩歌解讀
“我壹心向明月,明月照溝渠”,意思是我對妳好,妳卻冷漠無情,忘恩負義。我真誠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和尊重。
創作背景
《琵琶記》中描述的壹個書生在泰國發跡後棄妻的現象,與元代的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元代科舉中斷了70多年。元末科舉制度時好時壞。士人在社會上失去了自己的位置,社會地位急劇下降,於是出現了“九子十乞丐”的說法。導致譴責書生負心婚姻的悲劇作品失去了現實的針對性。地位低下的學者成了同情的對象。歌頌文人赤誠的作品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戲曲的主流。
相關擴展
1,《琵琶記》是高明根據民間戲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創作的壹部南戲,講述了東漢時期的故事。秀才蔡伯傑離開父母和妻子去北京闖蕩,經年不歸,釀成家庭悲劇,最後榮耀祖先的故事。全劇四十二。
2.宋代《趙貞女蔡二郎》這出戲就是蔡二郎寫的,他考上了狀元。他貪圖名利,拋棄父母妻子,靠收養進了家門。荒年,妻子趙貞女獨立養家,贍養公婆,盡力孝順。公婆死後,她用裙子裹住泥土,建了壹座墳墓,然後背上琵琶去北京找丈夫。但蔡二郎不僅不肯相認,還放馬過來踢,惹得神仙們大怒。最後,蔡二郎被雷雨所殺。
3、高明(約1307——約1371年),元代戲曲作家。字誠,人稱菜根道人。以南戲《琵琶記》為代表。詩集《茹克齋集》共20卷,現已失傳。
4.錢鐘書《清詩年譜》。《清代詩歌編年史》是壹部大型清代詩歌編年史文獻,收錄了7000多位詩人的作品,約65438+20萬字。全書分為以下幾卷:明朝遺民、順治朝遺民、康熙朝遺民、雍正朝遺民、乾隆朝遺民、嘉慶朝遺民、道光朝遺民、鹹豐朝遺民、同治朝遺民、光緒朝遺民,以及女俠、佛道、鬼詩夢、民歌諺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