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內無他語,只求早日歸家”,寫下了親人的牽掛。余光中選擇“郵票”這壹意象是向古典詩人致敬。然而,他沒有簡單地沿用古典的形象,用魚、鵝和家書來代替,而是選擇了現代生活中郵票的形象。郵票的形象,來源於日常生活,化俗為雅,寓意郵路兩端,將母子聯系在壹起。
墳墓象征著與世隔絕。“她從紫色的宮殿裏走出,進入了沙漠,她現在成了黃色黃昏中的綠色墳墓”,寫出了墳墓的孤獨;“千裏孤墳,無處談淒涼”,寫的是死後的無奈;“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地只生悲”,寫出了親人的悲傷。人子最大的悲哀,是想養而不能親近。現在,只有面對墳墓,我才能訴說我的鄉愁。
原文
余光中懷舊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後來,
鄉愁是壹座短暫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欣賞延伸的信息懷舊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鄉愁首先表現為空間距離,這是壹種地理上的鄉愁。“我在這裏,我媽在那裏”,可見我外出讀書時母子之間的距離。“我在這裏,新娘在那裏”,可見夫妻外出求職時的距離。“我在外,我媽在內”,可見生與死的距離。
“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可見族群的分離和兩岸的距離。這個距離,從母子,到夫妻,到生死,到族群;從出生到分離,到死亡,再到分離。程度壹步步加深,距離越來越遠。鄉愁如泉水,漸行漸遠,無邊無際。
鄉愁後面是時間距離,是時間的壹種鄉愁。《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分別描繪了人生的不同階段,即幼年求學、成家謀生、壯年失去依靠、暮年出國。這四個人生階段很容易讓人想起宋代蔣捷的《於美人聽雨》:
少年樓上聽雨歌,紅燭幽幽。風華正茂,舟中聽雨,江面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盧,鬢有星辰。悲喜總是無情的,壹直滴到天亮。詩人寫了三個階段:青春期、成熟期和暮年。時間不壹樣,風景不壹樣,鄉愁的味道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