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壹下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大綱》的社會目標指出,“要善於引導幼兒樂於與人交往,學會互助、合作、分享。”合作是壹種重要的社會素質和社會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今天人們在生活的各個領域越來越需要具備與他人合作和分享的品質。現在的獨生子女缺乏這種素質和能力。為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通過生活中的壹些例子和趣味遊戲,給孩子提供壹些合作的機會,讓孩子認識到合作在具體情境中的重要性,學習壹些合作的方法。
二、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著眼於兒童的發展。教育目標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起著導向作用,也是教育價值的具體體現。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現有經驗和成長需求,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如下:
1.通過故事、遊戲、實踐和其他活動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2、能* * *配合探索,嘗試談判,分工合作,提高與同行合作的能力。
3.體驗團結協作、克服困難帶來的快樂,增強進壹步合作的意識。
(其中,重點是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增強合作意識。難點在於共同探索,嘗試協商分工,提高合作能力。)
三、說活動準備:
為了讓活動變得有趣、好玩、實用,把枯燥的社會教育融入到故事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
(1)生活經驗和心理準備: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很多機會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某件事情。大班的孩子已經萌發了初步的合作意識,有了合作的傾向。
(2)教具的準備:
1,故事《螞蟻搬豆》4張圖。
2.若幹穿珠積木和黃豆,8個白盤子,8個透明杯子。
3.有幾個超市物品的幾個包裝盒(每組不壹樣,但每組的總數是壹樣的),記錄表和筆都留著。
3、4個無底布袋和幾個氣球。
四、說和學習方法:
(壹)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要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努力讓孩子在互動、開放、探究的教育活動中自主、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在這次活動中,我采用了故事教學法、遊戲法、交流討論法、實踐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在不同層次上得到整合和深化。
故事教學法:故事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門戶,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我從壹開始就用故事的形式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明白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的本領會更大,從而明白合作的意義和重要性。
遊戲法:遊戲是學前教育的基本活動,對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途徑。在這次活動中,撿豌豆、小統計員、充氣球的遊戲讓孩子們從理解合作到體驗合作再到學習合作,逐漸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流討論:我們還發現,大班的孩子越來越喜歡和同齡人交頭接耳,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新《綱要》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晰地表達思想感情,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本次活動通過引導孩子及時交流討論,傾聽孩子對合作概念的理解和日常合作經驗的積累,聯系實際生活,幫助孩子提高和總結對合作的理解。
實用教學法:孩子是主動的,與其讓孩子低效的聽,不如讓他們高效的動。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要在做中學,在做中學,在做中學,在做中求進步。尤其是社會研究,往往是枯燥的真理。要想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主動接受,就必須讓他們動起來。在大多數活動中,孩子都是在做遊戲,在實踐中做,從而誘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去體驗合作的快樂,學習合作的方法。
(2)說和學習法:
幼兒園教學以幼兒為主體。我們的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參與探究活動,利用各種方法獲取知識和經驗,培養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在有趣的氛圍和愉快的體驗中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促進學習方法的實施和學習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我壹直以“社會教育”的元素,抓住教學的重點,解剖教學的難點,以目標達成的程度和孩子學習方式的改變為標準,來衡量這次活動的成功與否。采用的學習方法有:
多感官參與法: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喜歡死板的教學過程,壹成不變的教學形式。要想轉移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善於轉移他們參與多種感官。在這次活動中,我聽、想、動、比、說,調動孩子的多感官參與,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體驗合作。
體驗成功法:體驗成功法對於幼兒來說是壹種非常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因為成功帶來的喜悅是壹種巨大的情感力量。心理學指出,任何人積極體驗自己參加過的活動,都會明顯提高記憶效果。孩子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印象更深刻,壹次成功的經歷有時會受用壹生。
小組合作法: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活動的主體,都有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遊戲和練習,鼓勵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充分發揮小組力量。這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集體精神,也提高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升華了本次活動的主題。
五、表示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故事導入、感受合作——回歸生活、體驗合作——實踐引領、學會合作,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壹)故事導入,感受合作
老師:孩子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壹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壹只螞蟻發現了壹顆豆子,想把它扛回家,但是搬不動。後來,他想到了壹個好辦法,輕松地扛回家了。妳想聽嗎?(老師展示圖片講故事)
問題:小螞蟻最後是怎麽把豆子扛回家的?(孩子回答)
它為什麽叫那麽多螞蟻壹起行動?
總結:黃豆很大,小螞蟻很小。如果要把大豆搬回家,小螞蟻們要互相配合。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能力會更大;
這個環節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孩子活動的興趣。欣賞後,老師圍繞故事提問,引導幼兒討論,及時總結話題:合作,讓幼兒對合作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為後面的活動做鋪墊。
(2)回歸生活,體驗合作。
1,遊戲:摘豌豆。
老師展示有穿珠塊和黃豆的盤子,讓孩子們自由組合,5人壹組。他們中的壹個人和每組的其他四個人在規定時間內拿起盤子裏的豌豆,看誰拿的多。
時間到了,老師讓孩子們把豆子倒進杯子裏,比壹比誰撿的。
得出壹個結論:四個人壹起撿比較多,因為很多人可以壹起撿,團結協作。
2.遊戲:小統計師。
(1)創設情境,提出需求。
給我看幾個超市商品的復印件。家樂福超市有新貨。由於裝卸不慎,這些貨物的箱子散落壹地,成了這樣壹堆。超市管理員想做統計。他把任務交給了老師。孩子們願意幫忙嗎?
出示記錄單,讓孩子們畫出清點的物品,並相應地清點數量。
(2)分組試統計。
讓孩子們互相協商,想出壹個好辦法來比較哪壹組最快。
問題:為什麽有的快,有的慢?
請給統計快慢的孩子介紹壹下自己的統計方法,找出問題所在。
總結:合作中的分工要明確合理。
(3)再試壹次,體驗合作的快樂。
總結:我們合作的時候,每個人都很重要。
3.討論和交流
想壹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有哪些事情如果大家壹起努力可以做得更快更順利?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在活動中,我通過“摘豌豆”和“小統計員”的遊戲,為孩子們提供體驗和與他人合作帶來的快樂。遊戲重點是引導孩子找出為什麽有的撿得多有的撿得少,有的統計得快有的統計得慢。通過孩子之間的討論、交流、協商、合作,獲得合作經驗,學習合作方法,讓孩子感受到每個人在合作中的重要性,合作是有力量的。然後從幼兒的生活入手,要求幼兒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憶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合作,為幼兒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提高了幼兒的合作體驗,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
(3)實踐引領,學會合作。
老師:今天,孩子們幫了家樂福經理的大忙。我的叔叔和嬸嬸決定給每個人壹份禮物(氣球)。如果妳能在規定時間內把四個袋子都裝滿氣球,這些氣球都是妳的。
1,單獨氣球,協商解決問題。
老師:先請每組壹名代表試壹試,聽規則:老師說“開始”才可以開始加載。
球,老師說“停”就停。其他孩子為他們歡呼。
老師:拿起來看看是不是滿了。
孩子們發現書包破了應該討論什麽?
2.團隊第壹次嘗試
老師:有什麽辦法讓破包不漏?如果壹群孩子壹起努力打扮,我們能做什麽?按照妳剛才協商的方式試試。
孩子們試著合作裝球。
請成功的小組介紹他們的經驗,並指導其他孩子學習合作方法。
3.第二組合作
老師:現在,我再給妳壹次機會。開始之前,我們應該分工合作。我祝妳成功。
孩子們合作裝球。
老師:經過妳們的合作,袋子裏都裝滿了氣球。祝賀妳的成功合作!
請把氣球帶到班上,和其他孩子壹起玩。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高潮。選擇“氣球”這個遊戲體現了回歸兒童生活的精神,因為氣球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深受兒童喜愛。遊戲操作簡單有趣,但同時氣球的大而滑的特性,無底的布袋,透明膠帶覆蓋氣球的線,給孩子單獨安裝氣球設置了障礙。個別孩子嘗試失敗後,對氣球的渴望和占有欲會讓他們覺得,想要得到氣球,就必須和別人合作。這種合作是內在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強加或規則的限制。
我說課的內容是全部,活動還有很多不足。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妳
更多學前教育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