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正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這首七言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這時,詩人在夔州住了第二年。56歲登上白蒂山高臺,遙望峽江秋色,見風奔騰,虎嘯猿鳴,沙鷗季翔,落葉飄零,壹江不歸,無不勾起他的回憶,激起他的情懷,從而傾吐出詩人久居漂泊、老病孤獨、慷慨激昂的復雜情懷。楊倫的《杜氏經全》稱這首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胡應麟的時宇更是強調這首詩意境十足,是古今七律之最。
這首詩是杜甫夔州詩的經典之作,既有壯麗的山河,又有慷慨激昂的崇高意境。要想深入全面地理解這首詩,就要把握它的三個情結,即登高望遠情結、百年孤獨情結和偏愛夔州山川情結。以下是筆者對這三種情結的理解。
爬到頂端,擔心了很久。
在《上山》這首詩裏,前四句說的是爬山時看到的東西,後四句說的是爬山時想到的東西。壹切從爬山開始。不登高怎能感受風高天高,不登高怎能聆聽清遠神秘猿猴的啼叫,不登高怎能遠眺江邊的清沙白沙,不登高怎能看海鷗飛來飛去。登高,拓展境界,林海無邊,樹葉沙沙,氣勢磅礴;登高望遠,放開胸懷,長江壹望無際,波濤滾滾,洶湧澎湃。
杜甫壹生“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最喜歡爬山。24歲時為秀才,遊歷趙,登泰山,寫下《望嶽》詩,有“登峰造極,壹覽眾山小”的曠達胸懷。。每到壹個地方,他總是遊覽當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爬山,他都得到詩歌的興趣和靈感,寫了幾百首詩。
杜甫喜歡讀詩,這是從漢魏六朝繼承下來的。司馬相如的子胥、上林、班固的《兩都》和張衡的《二京》氣勢恢宏,婉約飄逸,而王燦的《登樓》、鮑照的《武城》則關註民生,憂郁抒情。他的唐代祖先杜,喜歡寫遊覽詩。壹首《登襄陽城》被稱為杜子美的祖先詩。杜甫崇拜陳子昂,子昂的《幽州城樓記》、《白蒂懷古》、《仙山懷古》實際上是杜甫泛讀古詩詞的先聲。李白對杜甫的影響更直接。他們是忘年交的朋友,他們都愛國愛民。“當飲壹瓶酒,應註意細節”(《春憶李白》),李白的《蜀中難行》、《西蓮花山》、《論爬南京至鳳凰臺》等詩,啟發杜甫看詩慨嘆生民,寄托別離之悲,憂國之思。
40歲以前,杜甫的詩題材廣泛,有遊歷、寫景、懷古、敘事、享樂、享樂。“40歲時,他寫了《隨侯爺去慈恩寺塔》,這是第壹部充滿對國家思考的傑作。此後,他以憂患意識為主的詩歌開始大量湧現,有登高的,也有臨水而唱的。他的詩很少有純粹為了寫景而寫景的,大多結合了詩人的經歷和感受,國家的動蕩和不幸。”(蔣先偉《杜甫論詩》)
杜甫,壹位住在漳州西秦草堂的老客人,擡頭仰望遲佳和白巖兩座山的雄偉姿態。正是這兩座山相對而立,形成了巍峨的夔門。"遲佳和白燕都刺中了天空,他們在山頂周圍掃了壹圈."(杜甫《夔州歌十首》(四)“奔於陡背光禿禿,絕壁白鹽。”(杜甫《入室詩三首》上篇)“徐步攜斑竹望山仰目。”(看著白帝城的鹽山)我們不確定杜甫是否攀登過這兩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峰,但杜甫遊覽過這兩座山的詩句並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歡去的地方是白帝城,他指出有七首關於遊覽白帝城的詩:去白帝城,兩首關於去白帝城的詩,壹首在白帝城城頭與眾赴宴的作品,白帝城最高的建築,白帝城,白帝樓,白帝城。與杜甫草堂相鄰的白蒂,海拔只有400米,卻獨立於河流之外,在瞿塘峽口,像壹個忠誠的衛士守衛著夔門,面對著從地平線上滾滾東去的長江。杜甫每次登上白蒂城,總是瞻前顧後,思緒飛得很高:“城的尖徑,滿是愁,是獨立空靈的飛樓”(《白蒂第壹高樓》)“江城變態,壹天比壹天好。”(《上城二首》)“公倚險,躍躍欲試。”(《去白蒂城》)“誰是壹棒子嘆息,泣血回白頭。”(白帝城最高建築)
杜甫在夔州也有許多詩,如《登樓》:“高樓附近的花是悲傷的,因為我從這個高處看到,悲傷無處不在。”《九天》:“重陽獨飲壹杯酒,病時到河邊取臺。”等等。然而,在他所有的詩歌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是《爬山》。在這首詩中,登高望遠的情結是最封閉的,也是最開放的,這是他詩歌創作的巔峰。這首詩既是壹首雄壯奔放的山水詩,也是壹首用景物抒發憂國憂民情懷的政治詩。“從廣闊的天空尖銳的風猿嗚咽,鳥類飛回家的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灘。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登高望遠,有情有景。現場彌漫著深深的哀思和滄桑,感情波瀾壯闊,波瀾壯闊。真的是場景交融的典範。“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帶著秋天的悲傷,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厄運在我的太陽穴上結了壹層苦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登高望遠,想著國家的不斷動蕩,想著自己壹生的顛沛流離,年輕時“窮年憂李淵”、“濟世甘願自斃”、“忠君清廉”的理想抱負未能實現,年老時貧病交加,家中無依無靠。想到這些,杜甫的心事真的像長江壹樣翻滾翻騰。杜甫,個人的不幸凝聚了國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這首詩中憂國憂民的思想是多麽深刻啊!
百年孤獨傷時光。
《登高》展現了壹派盛況,秋高氣爽,林海無邊,長江無盡;但是人在哪裏?自然是矮化的,壹個患病無助的詩人越往上爬,看得越遠,他的孤獨感就會越強。“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涼的秋天,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承擔登高望遠,訴說壹生的孤獨。宋代詩人羅大靖分析這幅對聯說:“萬裏遠,為秋愁,有時愁。”做客,旅遊;常客,長途旅行;百年來,牙齒也在雕零;有病又有病;臺者,高背也;壹個人在舞臺上,沒有親人朋友。“這幅對聯意象豐富,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的困苦、貧窮和孤獨的感情。其實“萬裏”這個詞應該理解為詩人在萬裏中漂泊,“百年”也應該理解為詩人孤獨的壹生。
為什麽杜甫壹生都有孤獨悲苦的情結,這當然與當時的歷史現實和杜甫的思想個性有關。宋祁在《新唐書·杜甫傳》中寫道:“只是虛懷若谷而不檢點,談天下事,高而不削。幾個亂七八糟的味道還挺無辜的。對詩來說,當妳受到傷害時,妳是軟弱的,妳不忘自己的感情,人是忠誠的。”這些評論確實反映了杜甫的思想個性,也確實揭示了杜甫壹生孤獨痛苦的原因。
杜甫年輕時,就有為天下百姓、為盛唐而入世的積極想法。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科舉制度讓有誌青年渴望建功立業。然而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詩人滿懷信心地從吳越回到家鄉,再到北京參加貢賦儀式,卻考砸了。天寶時期,他在長安生活了近十年,郁郁寡歡。天寶十年(751),杜甫40歲。他把這三樣禮物傅送給,令其大吃壹驚,丞相不滿,令其得到壹個參與選拔的代官令。這無疑又是壹盆冷水。四十四歲時,因詩名,被封為河西郡都督。這位詩人辭去了職務,拒絕做禮拜。他被任命為右後衛帶領曹參軍,但上任不到壹年,就遭遇安史之亂,被困叛軍,險些喪命。至德二年(757),逃亡的杜甫在鳳翔追到皇帝,拜他為左撇子。皇帝很生氣,幾乎要求助。安史之亂後,皇帝也幾次安排杜甫做官,但詩人都報以離官、棄官、不去的態度。原因宋祁說得很清楚:“虛懷若谷而不自省”,有遠大的理想和寬廣的胸懷,卻沒有權力和地位以及為官之道;“高而不伐”的理論很精彩,但不被朝廷重視;“挺幹凈”,吃過苦,過著苦日子,從不向惡勢力低頭;“遇事軟弱”,憂國憂民,主持正義,痛恨貪官汙吏。這樣的思想性格,在壹個黑暗腐朽的社會裏,只能導致他孤獨淒涼,落魄潦倒。
杜甫流離到夔州,已經是貧病交加。因安史之亂被流放到巴蜀,又因蜀中軍閥混戰、吐蕃入侵而無法回到故鄉。每次被流放,他的孤獨總是如影隨形。這些感受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也常常通過登高望遠來表達。"黃鸝不停地鳴叫著."(《與君子登慈恩寺塔》)“在高樓附近消磨時光是令人悲傷的,因為我從這個高處看到,悲傷無處不在。”(《登樓》)“葵府古城斜陽,各依北鬥望京華”(《秋興八首》)“卻無親人朋友之言到我,我老弱病殘孤舟。”(爬嶽陽樓)。
杜甫前幾天寫《五個九天》的時候正在寫《登高》。第壹個可以說是登山的準備。第九屆(1):
重陽壹個人喝了壹杯酒,病了就去河邊上臺。
竹葉對人來說不算什麽,菊花從此不用開了。
神秘猿啼暮,故國白鵝來霜前。
弟弟妹妹的抑郁癥在哪裏?讓我們開戰並互相感謝吧!
《九天(1)》解讀:重陽節,壹個人獨自飲酒,帶病登上白蒂的高臺。山上雖然竹葉多,但沒有親民的感覺,人心情不好,開菊花也沒必要。遠處的黑猿在夕陽下哭泣,讓人心碎;家鄉的白鵝,秋霜來喚。遊子能回家嗎?不知道小姑流離失所的消息,戰亂和疾病又來催命了!
從上面的引語可以看出,杜甫的“百年孤獨”情結由來已久,而登高則是這種情結最深刻、最強烈的表現。我們來分析壹下這種情結是如何表達的:
“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涼的秋天,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獨在臺上”表現的是詩人從高處俯瞰,將眼景與心緊緊聯系在壹起。《常客》點出了詩人的漂泊人生。“百年”的意思是有限的生命,這裏指的是暮年。“悲秋”(又名悲)二字,寫的是深深的哀愁。秋天不壹定是悲傷的,但當詩人目睹了荒涼壯美的秋景時,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流放、老弱病殘,於是生出了無限的悲傷。詩人總結了壹個最容易悲秋愛獨上臺的久客的感受,讓人深深感受到他沈重的情感脈搏。這幅對聯的“萬裏”、“百年”與前壹幅對聯的“無邊”、“無盡”也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漂泊的憂慮和孤獨,像落葉和河流,取之不盡,趕之不走,情與景相融。在這壹點上,詩中已經賦予了鄉愁的壹般含義,加入了長久孤獨的內容,加入了悲秋和病痛的感覺,加入了人在暮年的嘆息,使其詩歌更加深刻。
“厄運在我的鬢角上打下了壹層苦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塵。”對聯承襲了五六句的意思,結束於秋天深深的孤獨和憂傷。詩人飽受困苦貧窮之苦,憂國憂民,頭發越來越花白。除此之外,因為疾病和酒精的剝奪,更是讓他們難以釋懷。最後歸結為苦和苦。困難時期是貧窮的根源。就這樣,杜甫憂國憂民、傷國之時的情懷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更喜歡夔州山的水況
《登高》壹詩描繪了秋天夔州的壹幅典型景象:“天高風急,猿啼啼,鳥飛渡清湖白沙歸。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這壹幕既壯麗又陰郁。杜甫的詩中沒有類似的作品,在所有的唐詩中也很難找到如此氣勢磅礴的對仗。杜甫文筆之精,與他對夔州山水的偏愛密切相關。
詩人偏愛夔州山水有三個原因:
生活在夔州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伏枕雲安郡,移至白帝城。春知催柳離,江舟清。聽說種田的鳥可以看到山裏的風景。愚公饒了石頭,土也平了。”(《遷夔州作》)在清江春暖柳綠的好時光裏,杜甫遷居夔州,在這裏他聽說人們熱愛勞動,種下春種秋收,看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美景。這裏的景觀很棒,還有大禹挖山導河留下的碎石。田野平坦,他可以在這裏覓食。“東有萬家,西有萬家,南有江北有春夏花。飛上背,鶴兒留瓊瑞,他趁少年入姜牙。”(《夔州歌十首》5)杜甫下榻的西秦,是壹個氣候溫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糧油之鄉。“六月綠稻多,千綠春色亂。”官員環顧四周,以彌補米邊境,並返回水。
杜甫在夔州的三年,目睹了夔州的山川河流和鐘靈。有千奇百怪的歷史遺跡,有充滿奇情怪趣的古老傳說,有作為社會興衰見證的歷史遺跡。杜甫無事可做。他多次訪問白蒂城,參觀武侯祠,踏八陣圖,進入宮廷。“正好也是省長的老客人,”酒韓松拓津吉。當我騎在馬上,突然想起我的青春,我分散我的蹄子,砸屈唐史。“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情和有趣。
(2)夔州山水之奇,令詩人驚嘆。
“雖遠遊寂寞,此山此水難見”(《秋日江春》)“江城含蛻變,壹次新。”作為遊歷過無數名山大川的詩人,杜甫對夔州山水的總體評價是非常滿意的。“少陵先生傍晚遊夔州,因愛山河,不忍去。他三次遷居高寨居住。”(陸遊《東屯高寨集》)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細致全面的觀察:
《夔州歌十絕句》:“中巴東是巴東山,河水流過。白帝高是三峽鎮,曲塘過百獄。”“紅色、白色和鹽色刺痛了天空,顏路包裹著山頂。林峰柑丹青河,復道重美。”“郎峰的宣普和彭胡,根本就沒有高唐縣這回事。請問夔州在哪裏?廈門河有城市壹角。”
詩人熱愛夔州的山水,因為他有壹種獨特而真實的感受:
三峽蔓延之處,雙崖加固此門。
入天,仍是石色,穿水穿雲。
——《瞿塘二崖》
峽江激流的咆哮如雷,籠罩著藤蔓的煙霧使日月昏沈。
——《白蒂》
紅色的葉楓森林充滿了舌頭,黃色的花在狂野的海岸上跳舞。
——《送柏樹林學士》
沙上草亭新暗,城邊野池蓮紅。
暮春,鴛鴦佇立島上,依舊是壹簇簇。
——《晚春》
杜甫寫的夔州山水詩清新有趣,生動傳神,意象奇特,抒發了詩人真實獨特的感情。
(3)夔州名勝古跡眾多,令詩人神往。
夔州有許多歷史遺跡,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神秘而聞名。有巫山神女傳說:“雨隨神女下朝”,有大禹鑿崖引河遺跡:“饒破石”,有曾在此繁衍生息立國的強大巴族:“萬裏鮁魚圈,三年馳名。”還有公孫述的《白蒂城主》:“公倚險,躍躍欲試。”還有壹張八陣圖:“三國,四分五裂,已被他的偉大所束縛,八面堡建立在他的名望之上。”杜甫詩中收錄的其他相關古跡還有祖廟、永安宮、武侯祠、昭君村、屈原府等。——“夔州可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似乎我們民族最優秀的詩人也來到了夔州,他的詩汲取了這壯麗的源泉,反過來又為這裏的山水名勝增添了新的光彩。”(蔣先偉《杜甫夔州詩稿》)
夔州獨特的山水風光讓詩人無比欣慰和激動。在這裏,他充滿了詩意,幾乎壹天壹首,首詩是精華,句句出彩。夔州的山水,對杜甫來說是新的,清澈的,深情的,每次看都會有親切的感覺。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登高,看看詩人是如何出神入化地描繪夔州的景觀的: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無論是首聯還是駢聯,都以寫風景為主。詩人著眼於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中華全國聯合會,從壹開始就寫出了千古傳誦的絕句。夔州因其眾多的猿類而聞名,而峽谷更因其多風的天氣而聞名。秋天天氣涼爽,但是這裏有風。詩人登高,峽中傳來“高猿長嘯”之聲,意為“空谷響,悲轉悠悠”(《水經註·河流》)。詩人把視線從高處移向江湖,在碧水白沙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回頭的海鷗。這真是壹幅美麗的畫。其中天、風、沙、朱、猿嘯、鳥飛,天作之合,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句正確,句子也自我正確,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接下來的句子“沙”對“朱”,“白”對“青”,節奏十足。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14個字,每壹個字都準確恰當,沒有壹個是虛名,用詞“謝斧鑿”,達到了妙而難的境界。
這幅對聯體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擡頭看著無邊無際、沙沙作響的樹葉,低頭看著壹望無際、滾滾向前的河流。他壹邊寫風景,壹邊深情的抒發自己的感受。無邊無際,取之不盡,讓沙沙滾滾更為生動,既讓人想起落花樹的沙沙聲,又讓人想起洶湧澎湃的長江,無形中傳遞出歲月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感覺。“通過陰森悲涼的對話,展現了高超的筆力,確實有‘按鍵去阪本’和‘註入百川東去’的磅礴氣勢。前人稱之為‘古今絕無僅有’的‘句中之句’是有道理的。”(陶道舒《唐詩鑒賞詞典》)
結語:《登高》是壹首七言律詩,只有8句56字,但詩意深刻,意境崇高。作者每讀壹遍(也有教學),都有新的感悟和體會。這首詩是杜甫對自己壹生的思考和體驗,用血淚凝結而成,鑄就了壹個偉大的光輝形象,屹立在白蒂的彩雲中,讓後人不能不仰望他。我們只有面對他,“登高望遠”,壹步步接近他,壹次次遠眺,才能深刻理解他的詩。
/s-helpSit/index.aspx?ReadArt & ampNewsID=23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