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介紹“阿以沖突”

介紹“阿以沖突”

阿以沖突的歷史根源

歷史上的猶太人阿以沖突自然是在以色列建國後開始的,但其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猶太復國運動甚至更久。

據《聖經》記載,亞伯拉罕是希伯來人的祖先,出生在迦勒底的吾珥。後來他和家人搬到了哈蘭。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850年,亞伯拉罕帶領家人和隨從來到迦南。公元前1720年,希克索斯統治埃及的時候,迦南發生了大饑荒。雅各(亞伯拉罕的孫子)帶領希伯來人進入埃及,住在尼羅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公元1290年左右,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離開埃及,來到迦南,然後在迦南南部形成了最初的以色列聯盟。公元前1200-1020年期間,希伯來人征服了迦南的許多地區,但直到大衛王時代(公元前1000-961年)才實現對迦南的完全控制。所羅門(公元前961-922年)是古代以色列的鼎盛時期,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聖殿,逐漸成為猶太人的宗教中心和精神生活中心。後來王國解體,分裂為以色列王國(公元前922-722年)和朱迪亞王國(公元前922-586年),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猶太人成了“巴比倫的囚犯”。當巴比倫落入居魯士手中時,猶太人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之下。直到公元前166年,猶太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建立了馬卡比王國。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占領了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為了鎮壓猶太人的反抗,羅馬皇帝摧毀了耶路撒冷,神廟廢墟被犁成田地,數十萬猶太人被殺,幸存者被迫離開巴勒斯坦,逃往歐洲、北非和世界各地。從此,猶太人結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開始了猶太歷史上的流散時期。(從此)“猶太人的歷史不再是巴勒斯坦人的歷史,……”。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巴勒斯坦分別被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

猶太復國運動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始於19年底。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標誌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世界性的有組織的政治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產生於19世紀,並在進入20世紀後進壹步發展,這並非偶然。原因極其復雜,但最重要的是:

1.排猶主義和反猶主義的社會背景以及由來已久的還鄉觀念。歷史上的排猶浪潮和反猶主義,源於宗教分歧和宗教歧視迫害。猶太人認為猶太教是高於壹切的宗教,耶和華是唯壹的真神,擁有無比的力量,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是最優秀的種族。另壹方面,基督徒認為猶太人對基督的死有罪。早期的基督教牧師聖約翰·克賴斯特徹奇宣稱猶太人是永遠背叛上帝的人,最終被上帝拋棄。這種尖銳的宗教對立必然導致各種迫害。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猶太人的各種禁止和限制“逐漸納入中世紀法律和憲章的結構中。”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法令,宣布猶太人和其他異教徒不能成為公訴案件中的有效證人。5世紀時,霍多西二世的法典也包含反猶內容;兩次特蘭特會議後,猶太人不能再擔任公職,還必須佩戴醒目的標誌;多明戈建立的宗教裁判所加深了猶太人的苦難。掙紮中的猶太人更相信來自宗教的啟示,更相信GALUTH)和GEULLAH的思想,相信猶太人最終會在MAHSIAH的拯救下回到上帝應許的土地。在長期的散居生活中,每當猶太人的處境惡化、遭受迫害時,這種返鄉的觀念就變得更加強烈。反之則相對較弱。比如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種族滅絕,數百萬猶太人被殺的血腥現實讓更多的猶太人加入了猶太復國運動。

2.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主義的影響。直到法國大革命,占世界猶太人口大多數的歐洲猶太人壹直生活在猶太區,幾乎與非猶太社會隔絕。保守的猶太人不僅滿足了格都伊的生活,還將格都伊視為對抗同化的堡壘。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猶太人逐漸解放,獲得人權。在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主義的影響下,獲得解放的猶太人,尤其是猶太知識分子通過著書立說,提出了建立猶太國家的思想和理論,為猶太復國運動的興起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摩西·海斯、平斯克、西奧多·赫茨爾等人的理論和主張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影響最大,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猶太民族是壹個優秀的種族,猶太人不應該也不可能為了保持猶太人優秀的種族屬性而與非猶太人融合;反猶主義不是個別的歷史現象,而是根深蒂固,永遠不會消失;猶太人問題涉及到很多國家的猶太人。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種族問題。因為具有優秀種族特征的猶太人不應該也不可能與其他民族融合,擺脫迫害的唯壹途徑就是建立猶太國家;建立猶太國家是猶太人的歷史性權利,這種歷史性權利只有在歷史性國家(巴勒斯坦)才能實現。猶太復國主義者還利用《聖經》和《猶太法典》中的壹些記述,作為巴勒斯坦恢復國家、建立國家的理論基礎。

3.大國政治博弈中的賭註。19年底,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歐洲大部分國家完成了民族民主運動,自由資本主義基本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三大矛盾空前。猶太復國運動的誕生和避難,滿足了西方列強爭奪和保護海外殖民地的需要。因此得到了大國的支持和庇護,同時也成為了大國政治博弈中的壹個賭註。第壹次世界大戰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和西方列強“聯盟”的開始。1914年,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凱姆·魏茨曼向英國政府獻媚,說:“巴勒斯坦將落入英國的勢力範圍...我們可以在未來50到60年內輕松地將1萬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這樣英國就有了強大有效的防線”。第壹次世界大戰中,猶太復國運動組織了大量猶太人加入英軍,充當帝國主義戰爭的炮灰。為了拉攏和控制猶太復國運動,英國於1917年發表了《鮑爾弗宣言》,使猶太復國運動得到了壹個大國的公開承認和支持。在為大國利益服務的同時,猶太復國運動也發展迅速。

猶太復國運動的發展和以色列國的建立如前所述,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流亡了2000多年,與巴勒斯坦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從第壹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的20多年裏,雖然先後召開了6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做了大量的“思想”和組織工作,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沒有“實質性的發展”。19年末20世紀初,巴勒斯坦人口約1萬,其中猶太人約2.5萬人(占當時世界猶太總人口的0.2%),約占巴勒斯坦總人口的2.5%,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比例為1: 40。雖然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為組織移民巴勒斯坦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直到1918才增長到5萬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大國中尋求庇護,並讓它們看到這是壹支可用的力量。正是在大國的保護和支持下,猶太復國運動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最終實現了其政治目標——建立猶太國家。1918年,英國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1920年,被國際聯盟授予“委任統治主權”。此後20年,在英國殖民當局的支持和鼓勵下,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規模迅速擴大。到1946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達到60.8萬人,比19年末增加了20多倍。猶太人占巴勒斯坦總人口的31.4%,與阿拉伯人的比例約為1:2,改變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結構,賦予了猶太復國運動“實質內容”。作為“崛起和爆發”的帝國主義,美國為了與老牌殖民主義抗衡,積極支持猶太復國運動,並以猶太問題為契機,插手中東事務。猶太復國運動的領袖們也看到了“美國獲得了世界領導權”,從英國的懷抱轉向了美國。1942年5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集會,通過了旨在結束英國統治、建立猶太軍隊和猶太國家的比爾特莫爾計劃。它很快得到了美國的支持。1945年,杜魯門兩次致信英國政府,要求英國解除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制,允許65438+萬猶太人立即移居巴勒斯坦。次年,他發表了《贖罪日聲明》,支持猶太國民議會的建國要求。

同時,進入20世紀的中東社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中東覺醒”到中東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中東出現了壹批民族獨立國家。中東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發展,使壹些有誌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再次萌發了統壹阿拉伯世界的想法。當然,這種統壹思想往往伴隨著統治者個人擴張勢力的欲望,例如,沙特家族的崛起和統壹阿拉伯半島的活動,約旦埃米爾阿蔔杜拉的“大敘利亞計劃”,伊拉克的“新月沃地計劃”等。但阿拉伯國家聯盟(1945)的成立,客觀上加強了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作用,也有助於未來中東政局的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方列強的支持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具體安排下,大量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引起阿拉伯國家的恐慌。1931、1937年,他們分別在耶路撒冷和盧丹舉行會議,討論巴勒斯坦問題的對策。當時,剛剛實現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其中壹些國家尚未實現獨立)還沒有來得及組成反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統壹戰線,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進壹步發展勢必會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形成尖銳的對抗。1947 165438+10月29日,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操控下,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分支決議181號決議。分治決議無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權利,卻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活動合法化。5月1948宣布以色列,僅16分鐘後,美國宣布承認以色列,這在外交史上是罕見的。英國甚至認為“這個新國家...生於紐約”。

參考資料:

More /show/show_fruit.asp?id=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