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慢聲細語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
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
三杯兩杯淡酒,妳怎麽能反對他遲到呢?
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挑他們?
看著窗外,壹個人怎麽會黑?
梧桐更是毛毛雨,黃昏滴水。
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內容摘要:
李清照的《聲慢》是宋代為數不多的優秀詞作之壹。第壹句大膽使用疊字,出奇制勝;接下來,悲傷的情緒被層層渲染,以令人心碎的方式表達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守寡之苦;遣詞造句煞費苦心,用聲音描述展現動作之美;在思想內容上,應該算是詩人悲傷、仇恨、心碎的真實表達。
贊賞:
宋詞和唐詩壹樣,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壹朵奇葩。現存的兩萬首宋詞中,佳作數不勝數,詩人眾多,但由於社會等原因,女詩人不多,能寫出名作的女詩人就更少了。毋庸置疑,李清照是出類拔萃的。她以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的感情,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佳作。後世研究李清照的學者很多。從現有的100多篇李清照研究論文來看,幾乎沒有壹篇不涉及慢聲。在現存的兩萬首左右的宋詞中,雖然不能說李清照的《慢聲》是最好的,但可以說是整個宋代為數不多的最好的詞。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三杯兩杯淡酒,妳怎麽能和他對著幹?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挑他們?看著窗外,怎麽能壹個人黑!梧桐更是毛毛雨,黃昏滴水。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這首《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寫的名作之壹。(有人說是她晚年的作品。)杜南是她人生逆轉的分水嶺。靖康之變後,金兵南侵,丈夫趙明誠不幸去世。因為禍不單行:國破家亡,夫亡人傷。這壹時期,她的作品不再像當年那樣清新美好、樂觀活潑,而是變得陰郁悲涼,主要表達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她孤獨淒涼的處境。丈夫下葬後,她跟隨流亡朝廷從建康來到浙東,飽受流放之苦。從此,她成了寡婦,壹直忍受著孤獨。亡國之恨,亡夫之喪,守寡之苦,無法排遣,她用血淚寫出了《慢聲》。
第壹,使用重疊的詞來創造驚人的創造力
這首詞的第壹句就不同尋常,壹連用了七組疊字,追溯她壹整天的悲傷心情。“尋尋覓覓”的意思是,當妳起床時,妳感到無聊。失去了什麽,就東張西望,想找點什麽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和孤獨。而“冷冷清清”是“尋找”的結果。而不是壹無所獲,而是被壹種孤獨的氛圍所包圍,感到“悲傷和痛苦”。像這樣的疊音詞的運用,不僅在歌詞中是絕無僅有的,在詩詞歌賦中也是絕無僅有的。但好處不止於此,這七組疊字也很有音樂性。宋詞是用來唱的,所以音色的和諧是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在旋律上有著深厚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念出來,感覺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傾瀉在壹盤玉石上。我只覺得自己的舌頭和舌頭在反復地來回歌唱,在低迷中徘徊,婉轉憂傷,仿佛聽到壹個很憂傷的人在低語。然而,在她開口之前,她覺得自己能讓聽眾感受到她的悲傷,而當她說完之後,悲傷的情緒依然沒有消散。壹種莫名的悲傷彌漫在我的心裏,彌漫在空氣中,久久揮之不去,回味無窮。後來的詞人都很欣賞她對疊詞的創造性運用。羅大靖在《和林宇錄》中說:“女人從七個字開始,就能有創意,真了不起。”徐洪的《詞苑叢談》評價說:“第壹句有十四個疊字,真像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
第二,層層渲染表達悲傷,
下壹句是“乍暖還寒時,最難停止呼吸”。「乍暖還寒」是什麽季節?大多數人習慣用這句話來形容初春的天氣,但李清照這裏寫的是秋晨。早晨太陽初升時,稱為“乍暖還寒”;曉寒依然沈重,所以被稱為“依然寒冷”。“最難休息”就是“最難休養生息”。這句話和上面的“尋尋覓覓”相呼應,表示從壹大早就不知道該做什麽了。心情不好,再加上這忽冷忽熱的天氣,詩人連覺都睡不著。如果妳能睡著,妳就能在短時間內逃離痛苦,但妳越想睡,就越難睡,於是詩人自然想到了她死去的丈夫。
“三杯兩盞酒,風壹吹怎麽打得過他?”。“蕭”的通俗版本是“晚”,人們認為這個詞是作家在壹段時間內的黃昏感受。由於“簫”字與“黃昏”字相互抵消,所以即使《詞綜》及其前後約十幾個版本中使用了“簫”字,也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但俞平伯、等專家都認為應該是“蕭”,因為這個詞寫的是壹整天,不是壹個晚上,《小賴》與“忽暖忽冷”不謀而合。此外,古人在石矛有早晨飲酒的習慣,稱之為“扶頭持酒”。秦觀有壹首詞叫《蕭峰峰風波》(詞《樂純》,詞《海懷詞》卷壹)。雖然很難說李清照的《小賴季風》是不是受秦句的啟發,但可以肯定的是,秦、李二句與詩歌中的“風狂於末”這句話有關。關於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兩種觀點。壹個是詩的序言裏說:“最後的風”也傷害了魏中雄。被國家暴力催逼,看到侮辱就不能對。“第二,《詩經·列傳》說:“莊公是個狂暴之人,莊姜蓋不忍聲討,故比之為‘風暴’。“且不說這兩種解法是否牽強,李清照在這裏用的這個典故,與她自己的生活經歷非常吻合。南宋趙彥偉《陸蕓人抄》卷十四,李清照《投翰林學士》寫於帝二年(1132),時作者四十九歲,改嫁張汝舟。開頭有壹句話:“如果妳侵略和進攻,妳可以讀劉玲的肋骨,但妳不能打石勒蘇益格的拳頭。“也就是說,李清照再婚後,受到了張汝舟的虐待和淩辱。開頭又有雲:“看得清楚,不以為恥,反以為恥。很難逃脫古往今來的嘲諷,也很難看到中朝人民的身影。雖然南山的竹子,又怎麽能談得上呢?只有智者的話才能制止無根的誹謗。“這裏應該說,李清照是因為婚變和訴訟而受到當時人的誹謗,懇求秦崇禮停止誹謗,恢復名譽。李清照的經歷和莊姜頗為相似,和莊姜壹樣,和曉風相提並論。在當時,李清照和莊姜的這個秘密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光彩的,所以她在自己的詩中偷偷用了它的典,使得後人很難解開這個謎。從訓練和采訪方面來說,《風暴於終》《列傳》說:“暴也是病。”《蜀》:《解天》雲:“日出而風狂。“孫艷說,‘雲不起來,大風暴就起來,但這是風的突然疾病。’故雲疾也。意思很明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暴烈”也解釋為“疾”,所以“暴烈”就是“拂曉風急”。這個典故用的很費勁。說是大工匠也不為過。
“雁過”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這壹天,烏雲低低,寒風凜冽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孤雁的哀鳴。哀怨的聲音劃破長空,再壹次劃破詩人未愈的傷口。唉,雁兒,妳好傷心好苦。妳和我壹樣是老年喪偶嗎?和我壹樣,余生都要獨自面對萬裏山和千山暮雪嗎?妄想之下,在迷蒙的淚水中,我突然覺得,孤獨的鵝,就是之前為自己送過情書的人。無事可做,花開花落,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愛使者還在,但秋娘和蕭郎死後分離,人和鬼各奔東西。物是人非,人非,淚先流。這個奇思妙想包含了多少難以言說的悲傷!
“黃花堆滿地,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摘呢?”這裏的“憔悴的失落”是指黃花還是人?正確的解釋是指人。“黃花堆”指菊花盛開,我因傷心難過而憔悴消瘦,無心采花。看到那些菊花,才知道花開得憔悴,滿地都是紅,沒有“東籬裏的酒,黃昏後彌漫著暗香”的優雅。以前她老公活著的時候,唱著詩,整理著古籍,多美好啊,可是現在呢?在這無盡的孤獨中只剩下我壹個人。所以物是人非,人是完全不同的。“舊天氣,舊衣服,只有感覺,不像過去了。”獨自面對孤雁和菊花,更覺淒涼。
急風騙人,淡酒無用,鵝遇故人,菊花惹新愁。“看窗外,怎麽壹個人黑?”我怎麽能壹個人靠著窗戶呆到天黑?真的苦到了極點。晚上還難熬,那麽漫長的壹夜將如何度過?平實的語言中蘊含著壹種悲涼淒慘的境遇,讓人深思。這句話中最被人稱道的詞是“黑”,古人稱之為“妙哉”(《辭經》卷二),又說“黑”是不準第二人下註的。女人有了這支筆,幾乎就是生氣了。”(《白玉齋》卷七引張之語)等等。其實這個詞很少見,還是因為作者寫了個人的生活經歷。據介紹,李清照婚後不久就經常與丈夫分居,丈夫去世後更加孤獨。幾十年來,她獨自度過了許多個黃昏和夜晚,所以她對“黑”字有著獨特的感受,含蓄而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大半輩子的苦難。
梧桐更是毛毛雨,黃昏滴水。“好不容易等到黃昏,卻下起雨來。壹點壹滴,滴滴答答,沒完沒了的雨細如憂傷,讓人更加煩躁。再看屋外的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相互扶持,相依相偎,但相比較而言,獨自壹人要淒涼得多。梧桐葉落,秋色灰暗,細雨頹廢,更添惆悵。在這裏,淒涼的景色和痛苦的心情交融在壹起,使詞的意境更加深刻。
突如其來的風,陣雨,孤獨的鵝,破碎的菊花,梧桐...眼前的壹切,讓詩人的哀愁和悲哀重疊,直到難以形容和表達。於是,詩人不再需要任何比較,任何渲染,或者任何比傅興更好的東西,直截了當地說:“這壹次,壹句悲情的話怎麽能勝?”簡單直白,反而更魔幻,更迷人,更有嚼勁。“這壹次”二字威力無比,壹舉收手,概括了上述情景;《如何得壹個悲字》更進了壹步,開啟了壹個讓人浮想聯翩、深思的含蓄境界。相比之下,就連李後主的“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也略顯黯然失色。壹江春水雖不盡,畢竟可以形容。詩人的憂郁是無法形容的,所以他自然更好。詩人嗚咽滿紙,筆筆寫愁。除了“悲傷”還有什麽不可言說的嗎?這清楚地提醒人們,除了個人的悲歡離合、春憂秋憂之外,還有時代、民族、國家的“公”憂。這壹結論可以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拓展和深化主題,具有“回腸九折猶存”的藝術效果。劉體仁在《七頌堂隨筆》中評價:“易活俗人最難失趣”“如何得壹悲字”深刻典雅,不掉蒜酪,不掉絕句。真的,他們應該是這個行業的第壹人。"
3.用聲音描述展現音樂之美。
縱觀李清照的《聲慢》,無論是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都達到了壹定的高度。前輩們壹致稱贊作者創造性地使用了如此多的重疊詞。梁少仁在《秋雨寺兩種隨筆》中說:“李易的安詞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悲淒淒慘’,連十四個疊字都出奇的成功,真是不可思議。”。後來很多歌詞和歌曲都模仿這種寫法,沒有她用的那麽讓人驚喜和自然生動。“守窗”“壹個人怎麽會黑”之類的話,幾乎是純粹的白話,都是描寫普通的日常生活,卻典型地表現了作者晚年孤獨的生活境遇。字的語氣命名為“慢聲”,所以特別講究語氣。大量使用雙音押韻詞,如“將歇、悲、黃花、憔悴、更、黃昏、滴滴”,都是雙音;冷清,冷暖,明暗都是韻。李清照在詞中提倡辨五音,這個詞大量使用了牙音和舌音:牙音41個字,舌音16個字,* * * 57個字,占全詞壹半以上。尤其是文末“梧桐瀟瀟,黃昏滴水。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20多個字裏,舌頭和牙齒的聲音重疊在壹起,似乎是嚙齒動物丁寧語氣中憂郁夢幻情緒的刻意表達。這些,經過慘淡經營,沒有雕刻的痕跡。同時,他細膩的立意和奇特的筆觸也讓人不禁贊嘆他的藝術功力。
4.血和淚讓妳心碎。
當然,衡量壹部作品的好壞,離不開對其思想內容的具體分析。過去,在相當數量的對《慢聲》的評論中,對其思想性的過多批判或否定與對其藝術形式的高度欣賞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對這個詞的藝術形式或藝術性給予高度評價是必要的,但貶低其思想內涵就失算了。意識形態這個詞並不新鮮。如果我們今天繼續用這個詞,似乎沒有必要以壹部作品的所謂思想高度,或者作者的階級、階層、世界觀來評判這部作品。誠然,在《聲慢》中,我們聽不到某些評論者所要求的“時代號角”的戰鬥聲,但我們聽到的是大雁“悲涼”的叫聲和雨水擊打秋桐的刺耳聲;我看到的不是作者黃昏時的“淡酒”(辛棄疾詞“破陣”),而是壹個老徐娘獨自艱難抗寒的“淡酒”,還有雨中飄落的黃花和桐葉。作者本人並不是“不死之人”那樣的英雄,但他曾經是名副其實的“妳家公子”——禮部員外郎的女兒,權相的媳婦。而事物的這種固定屬性往往很難解釋事物本身,至少很難全面準確地把握這個事物的動態和復雜的內部結構。所以,讀這個詞,首先要克服機械的查課定作文的做法。對於壹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有地位、有才華或者長得好看的女人來說,她的思想越光輝,她的行動就越正義大膽,就會受到越多的非議。李清照和她的壹些作品所遭受的就是這種命運。奇怪的是,《林茨年譜》、《詞綜夫婦評點》卷十九)的“慢聲”二字,有時也會被人詬病,但只說是“刻意宣揚”(歷代名人詩詞卷十壹)、“不高調”(白玉齋《花刺》卷壹)。現在,人們對它非常挑剔。他們以前動輒批判,甚至說這是“貴族女性的喪”,有“毒害和腐蝕作用”等等。當然歷代也有壹些誇張的,刻意誇大的詞語。比如《過雁》下面三句,就和朱敦儒過南後寫的“年年見雁,十四回”(朱敦儒的《臨江仙》詞)壹樣,都表達了對光復的絕望;說“梧桐瀟瀟”到掌摑幾句,和張炎的“梧桐只壹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是壹樣的,可見作者對時事的悲涼;也有人說,李清照的這句話比她的詩更深刻地表達了她的愛國激情。以上觀點雖然不能說壹文不值,但總體來說沒有說服力。從眾多的評論來看,最中肯的是梁啟超在《中國韻文所表之情》中所說的:“我不能欣賞獨處之境;所以,每壹句話,每壹滴眼淚,都是壹口吞下去的。”
總之,李清照的《聲慢》是壹首送別詩,凝聚了詞人對北宋亡國、丈夫強亡的悲傷、仇恨和心碎。其血淚感人至深,註釋者甚至將其認定為作者後期的“悼詞”。表現了壹個女詩人極其敏銳細膩的語感,充滿了奇妙的悟性。可以說是深度生活體驗與生動語言學融合的標本。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
拓展閱讀:宋代李清照夢幻詞賞析
很好地
北宋李清照
永遠記得西亭①黃昏,沈醉②不知歸途。
邢靜(3)晚歸船,誤入蓮花深處(4)。
爭渡,爭渡(5),開鷗鷺池。
給…作註解
(1)西亭:溪邊的亭子。
② chén醉酒:醉酒。
③疲憊:有型滿足。
4荷花:荷花。
⑤穿越:如何把船劃出去;爭議:如何。
翻譯
那是多麽快樂的壹天啊!醉意未消,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荷花深處,驚動水鳥,使其俱飛。如此美景,詩人怎能不滿足自己開朗的心?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回憶往事的詩。幾個字看似隨意冒出來,實則珍貴如金,句句蘊含深意。前兩句,寫陶醉和激動的心情。然後寫“興金”回家,“誤入”荷塘深處,更是引人入勝。最後壹句,純真無邪,沒完沒了。
“常吉”這句話平淡自然和諧,很自然地把讀者引向她所創造的文字境界。《長記》明確說地點在“西亭”,時間是“日落”。宴會後,作者醉得認不出回去的路了。“陶醉”二字道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不知歸途”也壹波三折地傳達了作者揮之不去的情懷。看來這是壹次非常愉快的旅行,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果不其然,下面兩句“興金”把這種興趣更上了壹層樓,興金回到了船上。那麽,邢進呢?只是說明興趣高,不想回船上。“誤入歧途”這句話流暢自然,沒有斧鑿的痕跡,與前面“不知道回去的路”這句話相呼應,表現了主人公的忘性。
盛開的荷花間有壹只小船在搖曳,船上有年輕的才女。如此美麗的景色突然躍然紙上,躍然眼前。壹連兩個“掙紮”,表達了主人公渴望從迷途中找到出路的焦慮。正是因為“爭渡”,才“驚起了壹灘鷗鷺”,嚇退了所有停在島上的水鳥。話至此戛然而止,言盡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詩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段,把動人的景色和作者愉悅的心情結合在壹起,寫出了作者年輕時的好心情,讓人想和她壹起泛舟,沈醉其中。俗話說“少年的情懷是天生的”,這首詩不雕琢,充滿了自然美。
這是李清照回憶出洋時寫的。
作者簡介
李清照,濟南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