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案設計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案設計

教科書分析

《歌》選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集《眼淚與笑聲》。紀伯倫的歌組和壹般的哲理詩壹樣,也采用擬人手法,但又不同於壹般的哲理詩。它不以畫出某種哲學為目的,最終形成壹個具有豐富感性內容的形象,難以抽象為簡單的真理。在《海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是壹個慈善家的形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界上各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奉獻者和使者,它滋養萬物,連接遙遠的事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並積累“倔強、憔悴、天賦、真意、耀眼、嘆息、霸氣”等詞匯。

2.理解紀伯倫及其藝術風格。

3.理解文本內容,理解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能力目標

1.加強閱讀,培養閱讀中的想象能力。

2.分析文中意味深長的句子,體會詩中多角度擬人的美。

3.模仿文章的精彩段落,學習借物抒情的意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知詩歌閃爍的理性光輝,培養學生的博愛。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反復朗讀,感受語言的形象美。

2.理解文章豐富的情感內涵。

3.分析這首詩中語義延伸的層次。

突破方法:喚起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借助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進而在閱讀、分析、模仿段落中深刻感受作品的豐富內涵,感受詩歌語言的形象美和凝練美。第壹首詩從歌唱愛情到歌唱對其他更廣泛事物的愛。最後堅定地表明“這是我的生活,這是我畢生的工作”,抒情性越來越深。第二首詩多角度對比,展現了“雨”為他人而活的高尚品質,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中間用哲學語言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堅定了奉獻的信念,最後與其他事物融為壹體。這個思路學生不容易掌握,學生可以提出質疑,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如果有必要,老師可以專心講解。

教學方法

1.閱讀想象法:引導學生帶著情感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想象詩歌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2.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在閱讀的過程中,訓練學生模仿寫作,讓學生在寫作中體會詩歌高尚的情感內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設計

設計(1)引導學生復習所學的兩首關於物體的詩歌。

吟泣,飲清露,流出疏桐。

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石灰歌錘山出,火燒如癡。

不要怕被砸成碎片,把純真留在人間。

這兩種詠物詩都從自然界的平凡事物中挖掘出不尋常的意義,賦予它們以人性和意誌。

為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文學創作的手法叫做托物言誌,古今中外的作家都經常使用。這類作品更加生動含蓄,留給讀者更多的閱讀想象空間,使讀者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今天,我們學習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兩首散文詩,並欣賞其作品中的兩首傳神之作。

設計(2)聯想和想象練習;

如果給浪或雨賦予某種意義,根據妳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妳會賦予它們什麽意義?

例1:我要給海浪壹個勇敢的鬥士,因為他們敢於面對壹切惡劣的天氣,沖破壹切阻礙。如果妳不相信我,妳可以看看岸邊的巖石。他們總是被海浪襲擊。

例2:我想給雨以生命。春天,壹場小雨會讓植物發芽,鮮花盛開。夏天,壹場大雨就會把小河灌滿,河裏的魚蝦遊得那麽開心;秋天,壹場細雨讓紅色的秋果開心的合不攏嘴;冬天,雨變成了白雪,陰沈的天空被白色的柳絮覆蓋。

揭示主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第二,大聲朗讀課文,感受詩中的意象

1.自由閱讀文本,感受海浪和雨水的意象。

老師:請自由朗讀課文,發揮想象力,把課文變成圖片,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妳想象的圖片。同時註意畫圓漂亮的字,欣賞美。

學生可以自由閱讀課文,想象圖片並做標記。

(1)單詞積累。

正確讀出下面所加單詞的發音。

理解關鍵詞的含義。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愛時許下的誓言,這裏指的是生命的波濤對海岸許下的愛的誓言。

固執:固執任性,不聽別人的意見。

燦爛:形容珠玉的明亮光澤。

翺翔:在空中旋轉飛行。

形容面容憔悴的瘦子。

鑲嵌:將壹個物體嵌入另壹個物體。

禮物:禮物。

真正的意義或真理。

盛氣淩人:傲慢是壹種威脅。

嘆息:因為悲傷、無聊、痛苦,我無法停止嘆息。

(2)四人壹組,描述妳所看到的。

(3)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描述自己喜歡的圖片,並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

例:在《海浪之歌》中,我看到銀白色的海浪沖向海岸,與金沙鋪就的海岸融為壹體,海岸頓時涼爽了許多。在《海浪之歌》中,我看到海浪親吻海岸,它們的情感是如此細膩。在《海浪之歌》中,我看到海浪與美人魚共舞,它的舞姿是如此輕盈。在《雨之歌》中,我看到細雨灑在大地上,大地開始呈現出遠處草色的早春美景。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壹夜春雨後“金冠城上花重”的壯麗景象。在《雨之歌》裏,我看到了幹渴的幼苗被雨水澆滿的情況。..

2.細讀文本,探尋浪與雨的豐富內涵。

老師:海浪和雨水在詩人的筆下是如此的生動,充滿了思想和感情。請仔細閱讀課文,結合具體句子,了解他們給了世界什麽。他們對人生做了哪些選擇?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境界?

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思考以上問題,然後進行交流。教師傾聽學生的理解,及時進行點評,並註意引導學生註意文字語言的運用,如:海誓山盟、接吻、恒心忍耐、擁抱、摔倒等。

之後,完成兩個小活動:

(1)繼續寫《海浪之歌》第5段,或者抄《雨之歌》第1段,了解他們的人生選擇。

多少次我把月亮的影子浸在懷裏,洗得更滋潤更明亮;多少次聽壹群被白沙魚弄得筋疲力盡的沙丁魚輕輕嘆息;我多少次慷慨地捐出我滋養了多年的海藻,來解除那些饑民的饑餓痛苦。

模仿例子:我是散落在七仙女頸間的項鏈,灑在秋天的森林裏,在森林裏孕育出紅色和綠色的蘋果。

(2)展開《海浪之歌》最後壹句,根據妳的理解,把代詞“這個”變成具體的內容來理解海浪的人生境界。

例子:對海岸忠貞不渝的愛是我的生命;無怨無悔地忠於身邊的眾生,是我的工作。

3.師生們總結並闡明了波雨的豐富內涵。

從《海浪之歌》中,我們可以理解詩中海浪的愛情內涵,這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更是對世間萬物更為廣闊的愛。這種博大的愛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愛的脾氣不喜睡眠”,因為我愛這個世界,所以即使“不眠之夜讓我看起來憔悴”,我也要守護這個世界,守護它的和諧,守護它的美好。由此,我們看到了詩人本人的形象,詩人應該是這世間各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末所寫:“這是我的生命;這是我壹生的工作。”在這裏,海浪的形象變成了詩人自己堅定的聲音。在《雨之歌》中,雨的意象是如此令人愉悅。它是慷慨無私的奉獻者,也是勤奮的使者。自然界的壹切都因為有了水分而生動美麗。我們敏感的心,常常在這汩汩的雨聲中,被牽著去觸摸那些離我們很遠的記憶、夢想和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學生提問,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學生的問題可能包括:

(1)“嗚!壹夜未眠讓我看起來很憔悴。但是,我戀愛了!而且戀愛的脾氣不喜歡睡覺。”這裏連詞的使用似乎不合常規?

(2)“塵世的生活也是如此:它始於盛氣淩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於無聲的死亡的懷抱。”這句話怎麽理解?

(3)《海浪之歌》能算是壹首愛情詩嗎?

(4)《海浪之歌》最後壹句可以刪掉嗎?

(5)《雨之歌》中的內容是重復的嗎?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然後啟發學生探究答案,肯定學生的合理意見,註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詩歌的主題,教會學生圍繞整體回答局部問題的思維方法。

第四,拓展閱讀,與作者取得聯系。

多媒體展示《宋組》的“引言”部分,引導學生大聲朗讀,進壹步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懷和執著的理想追求。

我不想用人們的喜悅代替我心中的悲傷;我不希望我發自內心的眼淚變成笑聲;我希望我的生活永遠是淚水和歡笑;眼淚會凈化我的靈魂,讓我明白生命的秘密和它的奧妙;笑聲讓我和我的人類同胞更親近。這是我贊美上帝的記號和象征。眼淚讓我表達我的悲傷和遺憾;笑聲揭示了我的幸福和快樂。

我寧願為追求理想而死,也不願無聊地活著。我希望在我的內心深處,有壹種對愛和美的渴望。因為在我看來,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們沒有死;在我聽來,那些有抱負,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是那麽的甜美,勝過管弦樂的演奏。

夜幕降臨,花兒合上花瓣,擁抱她渴望的睡眠;當早晨來臨的時候,她張開嘴唇,接受了太陽的親吻。花的壹生就是憧憬和交友,就是眼淚和歡笑。

海水蒸發、蒸騰、積聚成雲,漂浮在空中。雲在山川上飄動,遇到微風就哭著紛紛落向田野。它匯入江河,回歸大海,回到故鄉的懷抱。雲的壹生,是分離又是重逢,是淚水又是歡笑。人也是如此:脫離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在物質世界中磕磕絆絆;像壹朵雲,他穿過了悲傷的山,穿過了快樂的平原,遇到了死亡的寒風,於是回到了他的起點1;回歸愛與美的海洋,回歸主。

第五,在課堂上練習閱讀,積累優美的課文語言。

(1)提取壹組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通過朗讀的方式向全班推薦,並簡述推薦理由。

(2)分類收集語言美。詞分為成語、疊字、雙音詞、表情詞、擬人動詞和其他美語;句子分為修辭美句、情感美句、聯想豐富的美句、哲理精辟的美句、特別喜歡的美句:由段落組成的段落、具有循環褶皺之美的段落、特殊結構的段落。

六、作業設計

壹切都是萬物有靈的,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正是因為有靈性的人的凝視,壹切才顯示出世界的情態。隨著人們的傾聽,雨滴的敲擊聲構成了壹種音樂。請用第壹人稱,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習各種擬人手法和其他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選取壹件事,以“草之歌”(如《白雲之歌》、《春風之歌》)為主題,寫壹首散文詩,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程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如下:

第壹,引言不錯,直接切入國學。三個導入各有特點。第壹次導入是根據作品的藝術特點,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累,了解以物表意這壹技法的特點,讓學生更好地拓展思維,進行理解

第二,集國學和思想教育於壹爐。本文研究設計了幾個小活動,充分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壹的思想,讓學生在語文訓練中接受思想教育和審美。

比如:自讀想象圖,對文章局部內容的延續和模仿,對重點句子的延伸理解等。,設計很巧妙。

相關數據

壹.作者信息

紀伯倫(1883 ~ 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家、畫家。出生於黎巴嫩北部的山城布什裏。

12歲時,她隨母親去了波士頓。兩年後,我回到祖國,在貝魯特的“Hikma”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語和繪畫。讀書期間,我以激進的態度創辦了《真理》雜誌。1908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惹怒了當局。作品被禁被燒,我被開除,又去了美國。後赴法國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被藝術大師羅丹授予..1911年回到波士頓,次年永久移居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去世。

當紀伯倫年輕時,他主要寫小說。他在美國定居後,逐漸轉向寫散文詩。他幾乎所有的小說都是用阿拉伯語寫的,包括壹部短篇小說集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母親心中的歌”。他的作品大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達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他的思想深受尼采哲學的影響。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壹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或者表現出某種神秘的力量。他是現代阿拉伯文學史上第壹個使用散文詩的作家,組織並領導了海外著名的阿拉伯文學團體“筆會”,為阿拉伯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受到全世界讀者的歡迎。其作品最早由《先知》(冰心譯,1931)介紹到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其他作品逐漸為中國讀者所知。

二、熱烈的愛情,擬人化的傑作

海浪之歌>發表評論

這是壹部借物抒情的作品,也是紀伯倫著名的散文詩之壹。

讀完《海浪之歌》,我們不禁通過海浪和海岸的意象,想起詩人本人和他對祖國熱烈而苦澀的愛。熟悉這位詩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國——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並沒有給他太多。早在少年時代,為了生存,他和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萬裏之外的美國求生。後來,這位立誌報國的詩人又被流放了。在自己的國家,他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只好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導致的與故土的分離,不僅沒有沖淡他對祖國的思鄉之情,反而冷卻了他熾熱的親情。相反,他愛得更深,想得更深。他不僅組織流離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為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而奮鬥,還經常在自己的詩歌中表達對祖國深深的愛。《海浪之歌》就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和海岸的熱戀意象,壹波三折地表達了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感情和熾熱的赤子之心。

這首詩中的海浪意象非常感人。她熱愛情人海灘。天亮了,她在愛人耳邊發誓要忠貞不渝;晚上,她唱了壹首為愛祈禱的詩。漲潮時,她滿懷熱情,緊緊擁抱著愛人;潮水退去,她形影不離,依戀地撲倒在愛人的腳下。面對她真摯火熱的愛情,海岸萬分感激。他吻了她,包容了她的“任性”。然而,與海岸相連的“懸崖”並不同情她,也不理解她。無論她怎麽奉承他,怎麽微笑,怎麽傾訴心事,她總是充耳不聞,不理不睬。

他的態度讓海浪感到難過和心疼。在寂靜的夜裏,大地上的壹切都在沈睡的神的懷抱中睡著了,而她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然而,她的戀情並沒有減少,也沒有動搖她對愛情的信念。她決心只要還有壹口氣,就這樣度過歲月,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海浪對愛情的這種態度也反映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愛。

海浪不僅具有人類的特征,可以很好地表達詩人的感情,而且還具有海浪的特征。比如她的“任性”,不安分的心態,早晚的情緒變化,潮起潮落的不同動作,等等。符合海浪的特征。這也說明這個擬人化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顯示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華。

紀伯倫作品中的壹切似乎都是詩人的影子,是他的道具,充滿了他的氣息,跳動著他的詩心。在他的文學世界裏,壹切似乎都匯聚成壹個巨大的合唱團,打著旋兒,贊美生命、自然和愛情,而生命、自然和愛情似乎只是宇宙運行的同壹個宏大過程的不同表述和不同名稱,以此來證明壹個最終的和諧——這樣的想法總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它純粹是東方的。

與現實世界不同,在這首散文詩中,海浪被詩人賦予了浪漫的意象。它最初是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的。前四節,是壹個戀愛中的女人形象的鋪陳,在潮起潮落的反復節奏中,離不開她的愛人。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層的隱喻,它成為了人類世界的守護者——“夜很靜,壹切都在沈睡,只有我整夜睡不著”。在星空、人魚、礁石、愛人組成的畫面中,發出永恒的* * *歌聲,“時而歌唱,時而嘆息”,海浪的歌唱也是海浪的嘆息。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詩中對海浪之愛的內涵,這不僅是對海岸的愛,更是對世間萬物的更廣泛的愛。這種博大的愛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愛的真諦是覺醒,因為我愛這個世界,所以即使“熬夜讓我看起來憔悴”,我也要守護這個世界,守護它的和諧,守護它的美好。

在這裏,我們只是看到了詩人本人的形象。詩人應該是這世上各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末所寫:“這是我的生命;這是我畢生的工作”。在這裏,海浪的形象已經轉化為詩人自己堅定的聲音。

詩人的故鄉位於地中海的東端,這可能是他的散文詩中海洋的形象如此親切的原因。

夜深人靜時獨自拍打著海岸,唱著嘆息的大海的夢幻畫面,壹定是這首散文詩的出處,不是那些只是在地圖上想著大海,沒有在海邊久久徘徊的人所能寫出的。

三。《雨之歌》欣賞

紀伯倫常被稱為哲學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涵往往多於普通的哲學詩,僅此而已

在這首散文詩的大部分中,雨的形象是壹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養著萬物,連接著遙遠的事物(“情意的使者”)。值得註意的是,擬人手法在詩中被靈活運用於多個方面:壹方面,它將雨擬人化,從第三節“我哭了”開始,引起壹系列相關意象——花、雲和田野等。-相應地擬人化。壹方面,雨的形象總是在變化,或者擬人角度不同,或者是從擬人到模仿的巧妙轉化,比如在第六節《我是從》中似乎又獲得了壹種鳥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中的具象之外,壹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擬人化,比如第二節《早晨的女兒》中的早晨,第五節《死寂的懷抱》中的死亡,可以說是應用到了隱身上。

這篇文章的空間感仍然是廣闊的,天空和大地,雷電,雲霓,山脈,河流,湖泊和海洋無處不在。但由於擬人化手段的大量使用,本文中的世界變成了“人的境界”。但是,直到第七部《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的出現,人類世界才真正被引入。

原來壹切都是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因為有靈的人的存在。在他們的註視下,壹切都顯示了世界的情態,在他們的傾聽下,雨滴的敲擊聲構成了壹種音樂。

也正是因為人類的存在,雨獲得了新的使者身份——在汩汩的雨聲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導去觸摸那些平日裏常常離我們很遠的記憶、夢想和壹個深刻的精神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意味著壹個循環,就像愛在人類世界中意味著壹個循環,它滋養著生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紀伯倫散文詩中的世界總是在運動。嘆息、眼淚和微笑只是人類世界運動的壹個方面,而自然是人類世界的壹面移動的鏡子。

第四,紀伯倫詩歌欣賞。

美麗之歌

我是愛情的向導,精神的美酒和心靈的美味。我是壹朵玫瑰,迎著晨光,敞開心扉,於是姑娘摘下我的枝條,吻了我,把我放在她胸前。

我是幸福之家,快樂之源,舒適之始。我是女孩唇邊的微笑。年輕人看到我,突然把自己的疲憊和苦惱拋到九霄雲外,讓自己的人生成為壹個美麗夢想的舞臺。

我啟發詩人,指導畫家,教音樂家。

我是孩子們回望的微笑的眼睛。當我慈愛的母親看到我時,她會情不自禁地崇拜,贊美上帝,感謝上天。

我通過夏娃的身體向亞當顯現,使他像我的奴隸壹樣。在所羅門王面前,我變成了壹個美女,讓他墜入愛河,從而讓他成為了苔莎和詩人。

我對海倫微笑,特洛伊已成廢墟。我為克婁巴特拉加冕,尼羅河谷變得充滿了歌聲和笑聲,充滿了生機。

我是自然,我安排滄桑,我是神,生死是我的主宰。

當我溫柔時,我勝過紫羅蘭的芬芳;當我艱難的時候,我戰勝了風暴。

人啊!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真理,妳要記住這壹點。

在《美麗之歌》中:在詩歌中,詩人視美為上帝和真理。她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她的力量是驚人的,可以主宰生死,使妳得到愛和靈感,使人聰明美麗,凈化人心,使社會高尚。同時,她也能“戰勝風暴”,摧毀壹切。詩人在這裏不是在演繹哲學命題,而是以藝術散文詩和優美語言的形式,生動地闡述了美的作用和意義。

在紀伯倫早期的人生哲學中,美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比如他認為“美是壹種威嚴而可怕的力量”,是壹種“神力”,“美中才有真”,“美中才有光”,“美能使妳的靈魂回歸自然——那裏是妳生命的本源”。在《美麗之歌》中,也有這樣的神秘因素,如“我(即“真理”)即自然,滄桑由我安排;我是神,生死屬於我,主人”等等。美成了壹種超然的東西,成了主宰壹切生物的神。

在紀伯倫後期的人生哲學中,美開始淡化神秘主義,強調人自身的“美”

實踐的重要性。比如他說:“妳到處都在追求美。除了她自己走自己的路,引導妳,妳怎麽能找到她呢?”這裏強調要“發現”自己,有說:“美是凝視鏡中自己映像的永恒。但妳是永恒的,妳也是壹面鏡子。”"美在愛人的心中,真正在舵手的手臂上."“世界上只有兩種元素,美和真。”也就是說,美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除了美還有真理。美不是虛無縹緲的,它是現實的、實用的、有創造性的,掌握在人們自己手中。但《美人之歌》中的“美人”還沒有進入他的後期。

散文詩《美麗之歌》最大的特點是詩人以充沛的激情,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普及了許多經典的典故和故事,把壹個非常抽象的觀念(美)演繹成具體的形象,使人著迷,引起人們對哲學的深刻思考。再加上新穎的意象和符號,以及壹系列排比句的運用,壹氣呵成,文筆華麗流暢,富有音樂性,呈現出強烈的主觀色彩。這不僅是散文詩《美麗之歌》的藝術特色,也是紀伯倫所有散文詩的藝術特色,被稱為“紀伯倫風格”。

紀伯倫的散文詩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包括敘事、抒情、議論、講故事、寓言、戲劇、簡單對話、書信、逐行詩、長故事、短故事、短詩和格言警句。他為世界散文詩寶庫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