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和其他文學形式壹樣,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是詩人對客觀環境的反思。無論是先秦詩歌,唐宋以來的現代詩歌,還是五四以來的當代詩歌,妳都可以說是主觀的,與我們的生活無關。沒人能這麽說。是的,我沒有。
今年是海子逝世18周年。讓我們以他為例。
海子出生在安徽懷寧的壹個村莊,在那裏度過了童年。思想完全固化在農村環境中,以至於他作為天才進入北大後,大量的文學創作都沒有離開他的家鄉,那個農民長大的地方。因為他也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那裏,妳無法擺脫。
海子的文學作品大多以詩著稱。妳看他的詩,怎麽會有“麥子”“土地”“村莊”以及很多農村特有的意象和情懷?
麥田/別人看到妳/覺得妳溫暖美好/我站在妳痛苦追問的中心/被妳灼傷/我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麥田/神秘提問者//當我痛苦地站在妳面前/妳不能說我壹無所有/妳不能說我壹無所有(回復:海子)
妳看,他的文字裏怎麽會少了他的童年和他的家鄉呢?這樣的詞,只要是熟悉的鄉土氣息的詞,都會被他用來表達感情。雖然不是對故鄉的眷戀,但即使是愛情也會在他的筆下寫出故鄉的味道。
那壹年蘭州的新麥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水上三十多年的父親回家了//坐在羊皮筏子上/回家了//夜裏有人推門進來//天亮前/認出那是他的叔叔//老兄弟們/沈默了壹夜//半尺厚的黃土/麥子熟了(《
我能看見的女孩/水中的女孩/請清理我在麥田裏的骨頭/像壹堆蘆葦的骨頭/用盒子把他帶回來//我能看見的女孩/幹凈的河邊的女孩/請把手伸進麥田///當我對壹堆小麥回家沒有希望的時候/請清理我淩亂的骨頭/把它們放在壹個小木櫃裏。帶回來/把妳豐厚的嫁妝帶回來///但是不要告訴我/那個正在用木頭在幹草上晾衣服的母親(死亡之詩第二作者:海子)
以上兩首詩中,壹首有濃郁的故鄉氣息,另壹首則有壹點愛情的成分在裏面。都沒有擺脫海子小時候烙在心裏的印記。因為他是壹個不忘根的人,壹個理想主義者,用童年的夢想追逐著自己的希望。壹切從他的家鄉開始,最終在他的家鄉結束。羅也說過,海子是壹個理想主義者。他需要家鄉,書就夠了。他家裏只有壹臺收音機,其他什麽都沒有。他的物質生活並不順利,當然也不屑於這些物欲橫流的生活。也許是基於他的故鄉情結和出走尋找壹種安寧的想法,他擁有了西藏和西方其他沒有被世俗和骯臟思想汙染的地方,然後選擇了永遠活在死亡中。正如在他的詩中多次出現的那樣,也許詩人只有通過死亡才能獲得永生。
從各種因素來看,海子是在從生活的土壤中尋找文字的根。是的,即使是現代詩歌也不例外。那麽我們為什麽要拒絕書面形式呢?它的存在有什麽問題?作為壹種文學形式,它在五四這個非常時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既然我們要用對古漢語的瘋狂學習來證明我們在舊社會有多優秀,我們不會忘記,那麽我們為什麽不也把重點放在現代詩歌上呢?我們是壹個永不忘根的民族,是的,所以我們也要記住現代詩歌的偉大。而不是反駁排外。有時候想想似乎很奇怪。壹度不得不用壹些現代的新東西來反對尊孔復古的思想。現在我們不得不拿傳統文化根植於我們內心的觀念來抵制新興文學。矛盾壹直在循環,從未停止。也許會有人站出來說,新事物舊事物的哲學理論說明了什麽。我覺得很好笑。我覺得哲學不錯,學古文,緬懷過去也是對的。但妳憑什麽說它(新詩)是舊物?試想壹下,我們現在的中學、小學課本裏全是新詩。如果是十年八年,妳還會看到討厭新詩的人嗎?不會再發生了,這是肯定的。試想,現在沒有壹個寫古典詩詞的人作為領袖,卻依然有如此高的“人氣”,是因為他在生日的社會宣傳功能中獲得了永恒的力量。現代詩歌沒有領袖,但有衰落的趨勢。癥結在於社會宣傳。縱觀整個社會環境,妳會發現現在的人都有壹種向後看的傾向。他們總是從古人的骨頭裏榨油,找壹些迎合人們胃口的東西,從別人的口袋裏拿錢。復古思潮的表現我就不說了。那些在古代反映現實生活的話現在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我們作為現代人,為什麽不關註現代人的生活呢?我們還有現代詩。它也是文學的壹根骨頭,我們為什麽不給它壹個生長的空間呢?都是現實的反映,我們沒必要區別對待。現代詩歌的未來不應該是死亡。很多詩人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走在生活的前面。
奔跑在綠色的麥田上/雪和太陽的光芒//詩人,妳無法報答/麥田和光的恩情/壹個願望/壹份恩情/妳無法報答//妳無法報答/壹顆閃亮的星星/燃燒在妳頭頂的孤獨(質詢作者:海子)
就像詩裏說的,詩人和當代詩人都是孤獨的。但是,他們的存在是必要的。作為壹群不忘自己根的中國人,為什麽要把這個脆弱的孩子排除在這個文本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