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較清新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詩意要深刻,下語要平實。我喜歡這句話。.....深刻是事半功倍,淺顯是事半功倍。非深刻不能超群,非淺顯不能被所有人理解。”看兩個例子。
元美鎮半山腰有白雲,有很多關於煙草的文字。春衫不用金爐加熱,而是在花叢中熏制。
城鎮日:全天。Xi(朱茵):挖。酌情:看。煙草:花卉和植物。加熱:烘烤。前兩句意思是山上的白雲壹整天都是空氣,花草五顏六色。這首詩體現了句子平實、思想深刻的特點。
江板橋霧裹群山,雷聲大雨未歇,夕陽半開,吐盡望江樓。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確實是詩中有畫。這是對雨後陽光明媚的新景象的描述。前兩句寫rain,後兩句寫sunny。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我心中所呈現的、外物所見的境界,是壹個瞬間的東西,但詩人卻可以用這個瞬間的東西鐫刻不朽的文字,使讀者洋洋自得。”這個江宇楚青也是壹時之物。普通人看得出來,但未必都動心。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用妙筆對它的描繪,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獲得壹種暢快的感覺。
2.增加壹層趣味。壹個人的興趣是由他的品質決定的。壹個有才華的人必須有許多興趣。袁枚主張在創作中充分發揮這種才能,寫出精彩的句子。
雞元美養雞為雞食,雞油熟。主人自作自受,所以雞不能知道。
袁枚認為,詠物詩不應單純是對事物的描繪,而應力求給人思想上的啟迪。這首詩的確是詠物詩的傑作。雞被主人欺騙,只知道吃飽了,沒有任何意圖。這的確很可悲。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並不奇怪,但這首詩卻讓人體會到了人生的哲理。
野步中,趙翼催換木棉皮毛,靠著郊外的原著在附近遊歷,最重要的是秋風來管閑事,使他的楓葉變白。
野步的意思是在野外行走。
3.口語詩多壹點,比唐詩宋詞更容易讀懂。此外,壹些詩人寫的詩比他們的文章更容易理解,這得益於口語的使用。這些類似白話文的詩詞,即使沒有註解,也能壹眼看懂。
竹石鄭板橋堅持青山不放松,其根原在破巖。歷經千錘百煉,依然堅挺,東西南北任其擺布。
鄭板橋,壹個畫的竹子,已經減少了很多葉子,增加了壹些樹枝。
愛竹總是像教孩子壹樣,砍幾下,撐幾下。
4.典故比較少。清詩顯然用典較少。因為後世的人不比古代,故事積累,信息與日俱增,壹個人很難無所不知。妳用的典故別人不太懂,如果非要通過註釋來讀,也不利於壹首詩的欣賞。清詩典故的缺乏,掃除了讀詩的壹大障礙,這與招魂術的提倡有很大關系。下面這首詩沒有用壹個典故,比喻也很精妙。
袁枚十裏崎嶇半平,只差壹峰接壹峰。青山如繭裹人。不要相信前方有路。
詩歌是坦誠的,越是坦誠的感情越容易直觀把握。有些詩看壹遍就說好,很大壹部分是靠直覺。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詩的本意來欣賞詩,這樣才能直接到達作者的本意,體會詩的內在美和外表美。那麽,詩中可以有暗示和隱喻嗎?應該說可能有,但不多。暗示或隱喻不利於詩歌欣賞。詩歌不是謎語,詩歌欣賞也不是謎語。有些詩據說是作者的憂患意識。讀者應該能看清楚是不是憂患意識。看不清楚就誘導他也沒用。他不能有這種感覺。
在強調唯靈論的貢獻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們造成的偏差,即詩歌不夠工整。不雕,這是精神詩人的通病。讀他們的詩都有膚淺的句子。需要指出的是,真實的感情不壹定是完美的。詩人應該歌頌美的真情,不應該宣泄醜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