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錯過李叔同先生讀書回答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

錯過李叔同先生讀書回答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

我和弘毅大師——中華民國11月28日、37日廈門市佛教協會講座筆記

“我認為人的壹生可以分為三層:壹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溫飽。精神生活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是宗教。”

——豐子愷

弘毅大師是我的藝術老師,也是我的宗教導師。我的生活受到了法師很大的影響。廈門是師傅這幾年旅遊的地方。根據我在這裏三天的所見所聞,廈門人受師父的影響也很大,所以我不亞於我的同學和兄弟。今天佛教要我演講。我慚愧自己的修養淺薄,所以談不上弘揚佛法,造福學生的大道理。我只能和同學們說說我當年跟弘毅大師學習藝術和宗教的日子,請大家指教。

十七歲進杭州浙江第壹師範,二十歲畢業後就沒再上學。我只受過五年的中學以上教育。在這五年中,弘毅大師,當時被稱為李叔同先生,是我的圖片音樂老師。

圖畫和音樂在現在的學校裏都不是很受重視,但奇怪的是,在我們當時的浙江第壹師範裏,卻比英、中、數更受重視。我們有兩間專用於繪畫的教室,許多石膏模型,兩架鋼琴和五十多架風琴。我們每天花壹個小時練習畫畫,壹個多小時練習彈鋼琴。大家都這麽認為,當然也不奇怪。原因是什麽?因為李老師的人品和學識,我們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征服了自己的心。他從不罵人,從不怨天尤人,態度和出家後壹樣謙卑。但是,所有的學生真的很怕他,向他學習,真心崇拜他。我是其中之壹。因為就性格而言,他當老師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當老師,為了當老師而獻身。就學習而言,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他的語文比郭文先生高,英語比英先生高,歷史比史先生高,常識比博物先生豐富。他還是書法和金石學方面的專家,中國戲劇的鼻祖。他不僅能教配樂,還能以其他很多知識為背景教他的配樂。

夏丏尊先生曾經說過:“李老師的老師前途光明。”佛菩薩之類的都有余光,為什麽不教人拜?我比其他人更欽佩他。關於我的氣質和李先生有點像,他喜歡什麽我就跟什麽開心。我在師範學校,初壹初二都是第壹名;初三以後突然掉到了第二十名,因為忽略了很多師範生的作業,專心學習李老師喜歡的文藝,直到畢業。畢業後,我上不起大學,借了點錢去日本旅遊,沒去上學,看了很多畫展,聽了很多音樂會,買了很多文學書籍,壹年後回國。壹方面當了老師,壹方面埋頭自學,直到現在還暗戀著李老師的藝術。李老師早就從藝術升華到宗教了,而我還在藝術和宗教的十字路口徘徊。我自己想想。我真是個敗家子。

他是如何從藝術升華到宗教的?當時人們都很驚訝,以為李先生受了刺激,突然“逃進了壹個空門”。我能理解他的心,我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出家了。我認為人的壹生可以分為三層:壹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溫飽。精神生活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是宗教。

“生活”就是這樣壹棟三層小樓。懶得(或不會)走樓梯的人,住在壹樓,就是物質生活很好,生活奢侈,尊榮富貴,關心兒孫,這就夠了。這也是壹種人生觀。世界上持這種人生觀的人占大多數。其次,那些樂於(或強烈)走樓梯的人會爬上二樓去玩,或者在裏面呆很久。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致力於知識的學習,把心思放在文藝的創作和欣賞上,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即“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壹種人,對生活的欲望很強,腳力很強。如果他對二樓不滿意,他會走樓梯,爬三樓。這是壹個信教的人。他們很嚴重,光滿足“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是不夠的。他們必須探索生活的真相。他們認為財產的後代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是壹時之美,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他們拒絕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和宇宙的根源,以滿足自己的“生命欲望”。這是壹個信教的人。世界上只有三種人。

雖然我用了三層樓的比喻,但我並不壹定要從壹樓到二樓再到三樓。有很多人從壹樓直接到三樓,不需要在二樓停留。還有很多人連壹樓都不住,壹口氣跑到三樓。然而,我們的主人弘毅壹層壹層地往上爬。弘毅大師的“對生命的渴望”非常強烈!他的生活必須徹底。早年孝順母親,疼愛妻子,住在壹樓。中年人專心學習藝術,充分發揮自己多方面的才能,也就是搬到二樓。強烈的“生命欲望”無法讓他滿足於二樓,於是他爬上三樓,出家為僧,修凈土,學戒。這是理所當然的,也不足為奇。

做人就像喝酒;喝少量酒的人,喝壹杯花雕酒就已經醉了,而喝大量酒的人,身體太虛弱,喝不了花雕酒,必須喝高粱酒來滿足自己。文藝如雕花,宗教如高粱。弘毅大師嗜酒如命,所以他不喜歡喝雕花。他必須喝高粱。我喝不了多少,只能喝雕花,喝高粱也難得。但是喝雕花的人,還是挺能理解喝高梁的人的心的。所以,我壹直想當然地認為,弘毅大師從藝術升華到宗教並不奇怪。

藝術的最高點接近宗教。二樓扶梯的最後壹個頂點是三樓,所以弘毅大師從藝術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弘毅大師在福建留下了許多墨寶。這些墨寶在內容上是宗教的,在形式上是藝術的——書法。閩中人長期受弘毅大師的影響,大多具有豐富的宗教信仰和藝術修養。作為壹個剛來福建的人,很羨慕,也很佩服這種情況!

前天,我參觀了南普陀寺,跟隨廣洽大師的指示,看了弘毅大師的故居和他親手栽種的柳樹,還見到了他創立的佛教鄭陽院。廣義上的大師讓我為鄭陽書院寫壹副書聯,於是我收集了壹首唐代的詩:“妳要知道,壹切相不相同,可以使妳無情有情”,寫了壹副。我想這幅對聯掛在弘毅大師創辦的佛教鄭陽醫院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上聯寫的是佛經,下聯寫的是藝術,可以看出弘毅大師從藝術升華到宗教的意義。

當壹個藝術家看到花在笑,聽到鳥在唱,直到我舉起杯子,我問明月開門見白雲,他可以把自然當作壹個人,把無情變成感性。這就是“物我合壹”的境界。再進壹步,是佛教的真諦,即“萬物隨心而行”,“各相不同”。所以藝術的最高點是和宗教聯系在壹起的。最高的藝術家有壹句話:“無聲的詩裏沒有壹個字,無形的畫裏沒有壹筆。”可見詩的描寫是平的,平的,紅的,綠的,綠的。只是雕蟲小技,藝術的皮毛,藝術的精神是宗教的。古人雲:“壹文之小技,不尊於道。”他還說,“過分強調道德,然後才是言詞。”弘毅大師教書育人,經常引用儒家的壹句話:“壹個讀書人,應該先知文藝”,所謂的“文章”、“文字”、“文藝”都是藝術,所謂的“道”、“德”、“器識”都是宗教修養。宗教和藝術比其他更重要,這壹點在這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當然,三樓在二樓以上。

我太虛弱了,不能跟著弘毅少爺到三樓,現在我還在二樓,我為我的技巧感到羞愧。但是我經常掙紮著爬上扶梯,看著三樓。所以我希望學宗教的人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藝術技巧,因為宗教已經包含了藝術,學藝術的人必須進壹步理解宗教的精神,他們的藝術才能進步。壹個長期在閩中生活的和尚,我也認識壹個太虛法師。他是我的同鄉,小時候出家了。他不搞藝術,壹口氣跑了三層樓。但他和弘毅大師壹樣,是壹位傑出的僧人,受到世人的敬仰。眾所周知,宗教高於壹切。在人類的修養中,知識比什麽都重要。太虛大師和弘毅大師,殊途同歸,各得其所。文學技巧的能力在大人格方面是不夠的。我鼓勵閩中人以二爺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