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不僅要運用動作、實物、多媒體、幻燈、圖片、師生表演等創造性情境,還要將課文內容與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的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調節學生的口味。比如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師》之前,學生可以回憶壹個最難忘或者最貼心的老師。教《背影》之前,讓學生想壹想,妳這麽大了,父母最讓妳感動和印象深刻的是什麽?在教授閱讀休閑故事之前,學生可以談論他們有趣的童年故事,老師也可以給學生講他們有趣的童年故事...這些自然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滲透各科知識,也能集中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文學屬於政治和歷史,也和自然科學有關。文學中的詩歌、散文與音樂、藝術關系密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時機點擊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往往會感到震驚和興趣。由於文中涉及的其他學科知識往往並不深刻,學生掌握得比較紮實,學生點進去有壹種自豪感。即使在不同的語言中,也有相似之處。英語和日語註重句子教學,但也需要大量閱讀來培養語感。英語要積累短語和成語;語文在閱讀時也要註意積累成語、妙句、名言、警句。當然,在教學中,教師對各科知識的滲透只能是有限的,絕不能以主人自居。
第二,引導口味
閱讀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閱讀效果。效果好,學生當然也有閱讀的熱情和興趣。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尤為重要,關系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上課讀文章要聯系作者的想法。閱讀前,讓學生查閱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了解寫作背景,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我們應該抓住文章的線索,理解主要內容。需要對題目、單詞、句子、段落、首尾、全文進行質疑,才能在課堂上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度閱讀。學會尋找單詞、關鍵詞和句子。文眼是揭示段落主要內容或主題的句子;關鍵詞和句子(中心句)是壹個段落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尋找關鍵詞和句子(中心句)來加深對段落的理解。關鍵段落是壹篇文章的關鍵段落,往往是文章的精華,往往包含難句。只要學生掌握了搜索的方法,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在考試中也會得心應手,因為試題中的閱讀理解題都在段落中。學生只要學會找方法,想寫就能寫,會寫就能答。記住關鍵詞或句子仍然是最好的記憶方法。學生只要記住了重點單詞和短語,就能理解和發展自己,問題往往回答準確,富有創造性,既節省時間,又容易記憶,還能得高分。死記硬背問題和答案,往往會讓學生費工費時,百無聊賴。答題時往往漏洞很多,遺漏的關鍵詞往往不著邊際,容易失分。實在是得不償失!久而久之,學生把讀書當成負擔,怎麽可能有興趣?課後復習是對課文的重讀,往往是高層次的閱讀——鑒賞。要求學生學習文章後進行總結,梳理知識結構,思考學習後最大的收獲。文章好在哪裏?在內容上要感受人物的精神之美,認識社會生活之美,體驗自然風光之美。比如通過學習《郵路梨花》這篇文章,以《老余和我》壹個清晨的壹個晚上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刻畫了壹群人物形象,展現了他們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其中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情。欣賞寫作技巧在形式上的美,欣賞語言藝術的美,感受原創風格的美。比如學習朱自清的文章《春》,讓學生仿佛沐浴在春風中,靜靜地坐在絲絲細雨中,吸吮著春天的清新氣息,欣賞著文學作品語言旋律的美。
第三,開闊視野
1.課外閱讀是增加閱讀量、廣泛閱讀和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手段。告訴學生在讀壹本好書的時候,要和壹些高尚的人交談。我們通常會寫壹些關於生活、自己和他人的文章。課後閱讀要求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中外十大名著》、《中外二十大名著》。閱讀優秀健康的書籍和出版物。要求學生理解主旨,挑選精彩的單詞、句子和段落,寫讀書筆記,談談自己的感受。妳要提煉出妳感興趣的健康句子,不是數量,而是質量。盡量把摘抄的文章用在自己的日記、寫作和口語中。各種文體廣泛閱讀,不是固定的數量,只是壹種閱讀習慣,飯後、候車室、寫完作業、任何閑暇時間都可以閱讀。值得壹提的是,古詩詞朗誦對學生的文學熏陶影響深遠。讀了壹定數量的古詩詞,寫作中的語言就會有精煉的風格,形式的特點,寫作水平也會有明顯的提高。多看電視節目,比如超級綜藝和焦點訪談,鄭達綜藝和快樂詞典,電視詩歌散文和藝術人生,還有人,交流,科學之光和百家講壇,讓學生每周畫兩個專欄。有些家長和老師反對學生看課外書和看電視,這是極其錯誤的。
2.開展語文活動專題研究,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要堅持每周開展壹次漢語活動。活動內容可以是詩歌朗誦、猜謎語、口語作文、比賽、辯論、討論等。每兩周可以進行壹次專題調研,主要針對閱讀方法的探討或對壹個作家作品的看法。比如古詩怎麽讀,古文怎麽讀,近體詩怎麽讀,現代散文怎麽讀,朱自清散文欣賞,陶淵明田園詩欣賞...教師確定研究的主題、目的和意義,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提出自己的命題。不求統壹的觀點,只要合理就行。利用假期時間讓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組織學生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和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調查采訪和信息收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們真正意識到光讀書是不夠的,還要閱讀社會和自然...從而擴大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量。同時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四,獨立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壹種作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內在需要,這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必須把發現的空間還給學生,把發現的方法教給學生,把發現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敢於發現,對發現敏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獨立閱讀。那麽,如何讓學生實現自主閱讀呢?
首先,幫助學生制定研究性閱讀規範。教師是研究性閱讀的顧問和監督者。把全班分成10-12興趣小組,每組6人,而這6人又可以分為A、B、C三個層次,A級是基礎知識好、閱讀能力強的學生,B級是智力因素好、閱讀潛力大但學習不紮實的學生,C級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較差的學生。每個興趣小組包含不同水平的學生,便於學生在閱讀中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成立興趣小組,確定課題後,還存在壹些問題,比如協調、合作、溝通等。為促進各小組研究性閱讀氛圍的形成,激發興趣,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制定約定的規範,具體如下:
1.確定課題後,各組要結合課內和課外活動,廣泛收集資料,做到以讀促研,以讀促學。
2、提倡單獨研究,課後集中討論,定期總結。鼓勵不同的人看到彼此,聰明的人看到自己的智慧,不要壹時判斷對錯,不要壹家之言定調。
3、研究要做到“三深入”,即深入同學、深入課外活動、深入課外書;還要勤於思考,勤於討論,勤於實踐,努力做到研、讀、用相結合。
4.遇到新的問題,小組長要開會集中精力,遇到困難要及時找老師指導,遇到困難要學會協調。應該明確,研究性閱讀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習的創新精神,更是鼓勵開放思維、合作意識和標新立異精神。
二是樹立創新閱讀的理念。創新是讀書的目的。沒有創新,閱讀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如果壹個人學了壹輩子,對自己壹句話都不說,那他不會變成鸚鵡嗎?只有在閱讀上有所創新,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閱讀品位。例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句子,模仿句子,擴展句子,並在關鍵段落中提出問題。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完文章後,再去填充內容或者繼續寫情節,從而發揮學生的閱讀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說和寫。說別人沒說過的,寫別人沒寫過的,就是創新。學生每次閱讀都可以這樣做。事實上,他們每次都在創新和發明。學生也會獲得成功感和愉悅感。久而久之,形成創新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品位。
五、以寫促讀
定時作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速度和水平,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了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壹篇滿意的文章,學生們往往會在課余時間閱讀,泛讀,深思。他們寫作的欲望越強,閱讀的熱情就越高。為了進壹步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我收集了各班作文中學生的優秀作品,命名為《夢圓集》。落選作品被命名為《卓宇集》。課堂上循環了兩本文集,要求學生通過循環找出每篇文章的優缺點。同學們形成* * *壹樣的心態:努力工作,努力寫好每壹篇文章。我也向省級以上報刊雜誌推薦優秀文章。壹個學期下來,有40多篇學生的文章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20多篇學生的文章在全國省級以上報刊征文比賽中獲獎。為了寫好文章,很多同學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每天堅持寫讀書筆記,平時註意觀察生活,勤於記錄。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越來越強,對閱讀的興趣也越來越大。
第六,評價正確
將單元測試改為課堂漢語水平評估,取消單元測試。從聽、說、讀、寫、思、結論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四個等級。聽包括聽的態度和耳讀;說話是指說話,口頭表達;讀書是指大聲讀,自己讀;寫作是指聽寫、錄音、書寫;結論是總結,要求學生對每節課的內容、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效果的評價以及今後學習的方法進行總結。鼓勵學生有原創答案,只要回答了問題,哪怕是錯的,也會被評定為及格或以上。這種方法很受學生歡迎,因為沒有考試壓力和負擔,學生會願意有意識地利用課間的時間和課後的閑暇時間,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