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是壹種書寫漢字的古老藝術。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東漢、魏晉時期的草書、楷書、行書,書法壹直散發著藝術魅力。
中國書法是漢民族獨創的行為藝術,被譽為:無字詩,無字舞;無畫的畫,無聲的音樂。
中國5000年燦爛的文明和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錄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在這漫長而深刻的歷史中,中國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壹歷時性的演變過程。
在歷史的演進中,書畫這壹姊妹藝術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詮釋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抽象符號藝術,具有四維特征。它體現了萬物“對立統壹”的基本規律,反映了作為主體的人的精神、氣質、知識和修養。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壹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展現自己的發展。
書法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書寫經歷了甲骨文、古文(青銅器銘文)、大篆(青銅器銘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行書、真跡的演變。
在書法的鼎盛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從篆書到簡草書、真書法,成為這壹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其藝術成就在唐代備受推崇。
與此同時,唐代出現了壹批書法家,如余士南、歐陽詢、鈞燧良、顏真卿、劉公權等。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過宋、元、明、清,中國的書法成為壹種民族符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在2006年9月28日至2003年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書法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