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為什麽從來沒人說劉邦是千古壹帝,而說漢武帝是千古壹帝?

為什麽從來沒人說劉邦是千古壹帝,而說漢武帝是千古壹帝?

首先,沒人說劉邦是千古壹帝是錯的,認為劉邦是千古壹帝的大有人在,而且不在少數。

其次,這裏涉及到壹個爭論性的話題,那就是先苦後甜好,還是先甜後苦好,雖然很多人嘴上說著最喜歡苦盡甘來留有余甘,但是事實已經告訴了我們,他們最喜歡的到底是什麽。

先來聊聊漢武帝的先甜後苦,其實可能有人會說,漢武帝怎麽會是先甜後苦呢?別人小時候多不容易,沒什麽地位,費盡千辛萬苦才當上了太子,好不容易登基為帝,卻還要受到竇太後的牽制。

擺脫了竇太後的牽制之後又受到了匈奴人的威脅,偏偏還拿匈奴人沒什麽辦法,勵精圖治猥瑣發育,好不容易才擊敗了匈奴人,明明就是苦盡甘來,為何說它是先甜後苦?這完全不符合邏輯。

這個確實沒毛病,漢武帝確實是不容易,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跟他祖宗劉邦受過的苦難相比,他經歷過的那些所謂的“苦難”,真的不值壹提。

自有史以來,中國歷史上真正可以稱得上是草莽出身的開國皇帝也就二人,劉邦和朱元璋。何為草莽?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叢生的雜草”“偏僻的鄉間”,通常被形容為“下賤的人”“平庸的人”或者說“沒有依靠的人”。

壹個出身被稱之為草莽的人,能夠開創壹個傳承了幾百年的龐然大國,這壹點,足以見其不凡和艱辛。

我常常聽見這樣壹句話,“上帝為妳關上了壹扇門,就會為妳打開壹扇窗”,對於這句話的邏輯性,我不予評價。但是中國的壹句古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真的壹點沒毛病都沒有。

劉邦出生草莽,自小混跡市井,沒過幾天好日子,沒有家族的依靠,也沒有受到過什麽良好的教育,這是他的缺失,但是同時也是他的得到。沒有家族依靠,萬事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學會了解決問題,處理問題。但是壹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辦法壹個人就能解決,所以他學會了借勢,所以他懂得團隊的重要性。

市井小民,最愛爭利,心思最是復雜,善於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為自己謀取利益,在這種壞境下成長的劉邦,失去了浩然正氣,光明正大,卻又得到了市井賢者的智慧,這使他在多次征戰中,雖然很多時候,他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但從利益這方面,他獲得了成功。

但是有得必有失,利益上的獲得,必然造成了道德和名聲上的缺失,所以劉邦雖然在功利場上碩果累累,甚至王霸天下,但是在他的道理和做事的風格,總是被人詬病,甚至不齒。

但是劉邦真的就這樣不堪嗎?如果他真的這樣不堪,為何還能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持,皇霸天下?自古以來,都是得民心者的天下,或者是以絕對的武力禦統天下,劉邦的屢戰屢敗我們都是知道的,但是他能夠屢戰屢敗的原因我們想過嗎?無他,民心所向爾。

人都是現實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支持誰,劉邦對他們好,他們支持了劉邦壹輩子,他們不在乎劉邦的壹些細微瑕疵,我們壹如既往的支持著“沛公”,所以“沛公”才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但是口舌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在壹個別說傳媒,就連通訊都不甚發達的年代,信息的傳播和存留玩玩掌握在“讀書人”手裏。但尷尬的是,劉邦和讀書人之間的關系.....

時間匆匆流逝,受到沛公恩惠的人,乃至於沛公的後人,都在歲月長河中變成了壹捧塵土。已經沒人為沛公說話了,只有壹群非利益所得者對“與他們無關的歷史”做出了他們的評價,發表了他們的觀點。

人們總是會感慨英雄遲暮梟雄末路,並且對他們表示極大的同情和惋惜,比如前幾天大火的佛系毒梟劉招華,但他們卻未曾想過,與這位“梟雄”或者是“英雄”息息相關的人,是否喜歡他,他是否值得同情和惋惜?

大浪淘沙,千古風流人物,俱往矣,有些事情不是變成了往事,而是變成了塵埃,微乎其微,難辨真假,但是金子就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雖然劉邦飽為人所詬病,但是懂他的,理解他的人,也不在少數。

稱他為千古壹帝,對他大肆贊嘆的人不在少數,不信自己去百度百度,不要被不知所謂的東西遮蔽了雙眼,失去了理智公正的認知。

最後再簡單的聊聊正題,漢武帝和劉邦的區別,漢武帝受的苦沒有劉邦多,他立下的功績不好和劉邦比較,但是總體上來說,不比劉邦差多少,相差甚微。但是,老實說,他犯下的錯誤要比劉邦多很多。

劉邦這個人,是嘴嗨型的,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他很清醒,基本上沒犯過什麽大錯,很少做勞民傷財的事情。但是反觀漢武帝劉徹,前半生功名赫赫,天縱神武,王霸天下,但是後半生,emmm.....

從我個人的觀點上來說,我認為劉邦被劉徹更加優秀,更加配的上“千古壹帝”這個稱號。但是如果要為劉徹是“千古壹帝”,而劉邦不是,這個觀點找壹個原因。我只能理解為“人們總是喜歡先甜後苦,而厭倦先苦後甜”,總是會原諒出生高貴的人犯下的錯誤,而厭倦出身低微卻身居高位之人,細節上的壹些失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