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壹次次變化中尋找永恒,又在不停的奔波中尋覓新的起點. 走出來 還是壹片天rénshēng
[activity of a life]∶人壹生中的活動
[human life;life]∶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relation with people]∶與人的關系生疏,不熟悉。人生地疏
禪釋人生的壹首詩: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魯迅 說: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
倘沒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人生”壹詞英文為“life”。中國的詞典上大多這樣說:“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經歷”,而美國的教科書上卻說,“人生就是人為了夢想和興趣而展開的表演”。帕斯卡曾經指出:“人生的本質就在於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有人認為:“人生就是人的生命活動和生命歷程,它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過程,涉及到人的工作、學習、戀愛、友誼等廣泛的生活領域,包含著歡樂與痛苦、幸福與悲傷、光明與黑暗、順利與曲折、友善與敵意、美好與醜惡等豐富而具體的內容”。河北大學張增栓教授認為:“人生就是人在壹定的自然、社會和自我條件的基礎上,認識、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過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傑說過:“小到個人的人生方向,大到民族和整個人類的走向,憑依‘整體’歷史觀才可顯明,否則就會遮蔽。”上揚如竹在《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謎》壹書中綜合了前人的觀點做出如下表述:“人生是人類發展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是人在生存過程中必然逐漸認識並改造自我和環境、必須面對並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應當為了理想和興趣不斷設計並展開表演的生命活動的整個經歷”。
什麽是人生?
中國幸福學研究認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幸福是人們的渴求被滿足後愉悅感覺,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不滿足導致了人們的渴求——渴求獲得了滿足——人們就獲得了幸福。根據幸福第壹定理我們還知道,幸福的感覺都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壹個幸福的感覺都是會消失的,又因為不滿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們會繼續尋求新的渴求,尋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環往復,就是壹個人的人生。
同樣也可以說是壹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
在這個人生旅途中,每個人看到的風景都不壹樣。同樣是壹場風花雪月,有的人看到的是浪漫,有的人看到的卻是淒涼。同樣境遇,竟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如是,這個人生,也是每個人的人生,這個人生竟是每個人的內在的世界。如果我們把這個內在的世界理解成壹個場的話,那人生就是壹個人內在的場。而我們看到的花花世界,體驗到的情感人生,正是我們內在場的壹個投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