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發 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釋 義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壹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出 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描述的壹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示 例 在這兒,在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楊沫《青春之歌》第壹部第三章)
豁然開朗
發 音 huò rán kāi lǎng
釋 義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壹個道理.
出 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示 例 寶玉~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壹回)
無人問津
發 音 wú rén wèn jīn
釋 義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出 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示 例 這部傳記小說,雖然擺在書架上,卻根本~.
怡然自樂
發 音 yí rán zì lè
釋 義 怡然:喜悅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
出 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示 例 這簡直是不倫不類的態度,但他卻~,認為是義薄雲天,忠貫日月,大有關雲長“降漢不降曹”的氣慨.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復辟謬說》
2.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任選3個寫壹段話(250字左她是個為高考努力拼搏的學生,生活的勞累和學習的重壓使她不堪重負,壹夜她做了壹個夢,她夢見,她生活在壹個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國度,在那裏沒有辛苦,沒有忙碌,不用努力,不用學習。
無時無刻不怡然自樂。每天都活得很充實自在。
這不是每個讀書的學生所憧憬的地方麽?她醒來了,迷茫中得知這是壹場夢,壹場永遠無法實現,遙不可及的夢。就算長大成年後,還是要為工作而奮鬥。
人的壹生從來就沒有休憩過,都是在奮鬥中過去的。從而使她豁然開朗:人為奮鬥而活,要為生活而奮鬥! EG。
寫到後面越來越無厘頭- -。
3. 《桃花源記》土地平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壹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收藏 收藏 參考翻譯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壹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壹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壹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
(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壹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壹片平坦寬廣的土地,壹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壹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村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壹壹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麽壹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裏的人)問如今是什麽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壹壹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
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
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註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壹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到,碰見。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芳草鮮美: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壹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
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復:繼續。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於是,就。
得:發現。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舍:舍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才通人:僅容壹人通過。
才:副詞,僅。復:又,再。
行:行走。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
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之:這。
屬:類。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4. 怡然自樂 怡然自得怡然自樂yí rán zì lè
詞典解釋
解釋:怡然:喜悅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
出自:晉·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示例:這簡直是不倫不類的態度,但他卻~,認為是義薄雲天,忠貫日月,大有關雲長“降漢不降曹”的氣慨。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復辟謬說》
怡然自得yí rán zì dé
詞典解釋
解釋: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出自:《列子·黃帝》:“黃帝既寤,怡然自得。”
示例:劉厚守聽了,~,坐在椅子上,盡興地把身子亂擺,壹聲也不響。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近義詞:自得其樂、得意洋洋、躊躇滿誌
反義詞:膽戰心驚、心煩意亂、悵然若失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5. 以《追求壹份寧靜》為題作文800字世界是紛雜的,人們對於其,賦與了壹個字:鬧.鬧市萬千,人心似海,有這股鬧的狂風,心海就會翻起千層波浪.鬧,如夏夜蟬鳴,那聒噪,惹得人心動蕩,煩躁不堪.武漢地區有壹句俗語:天熱火氣大.怎樣消暑呢?於是智者就告訴我們“心靜自然涼.”如此看來,靜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於是,人們的尋靜之旅就開始了.魯迅先生“為了在紛擾中尋出壹點閑靜來”,只能借美好的事物尋求安慰,排解苦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字裏行間中我們不難感悟到魯迅先生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也許,面對現實中的種種,只有百草園中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能夠給他些許安慰;也許只有那“樹葉間長吟的鳴蟬,低吟的油蛉,會彈琴的蟋蟀”會給他些許快樂.那種安詳與快樂,建立與“神秘的美女蛇傳說”中,存在與“冬日裏雪地捕鳥”的樂趣中. 但是尋求寧靜只能靠回憶嗎?有人說過“回憶不具有任何力量.”它並不能夠改變現實.靜,這個看似簡單的東西,卻是求之不易的,靜,早以不是落個耳根清凈罷了! 前些天在拜讀《論語;雍也》篇時,我尋求到了壹絲關於靜的脈絡:“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壹竹筒子飯,壹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裏,壹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依然不改愛學樂善的快樂,這才是好品德呀.顏回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壹直都在尋靜,並樂之不疲,孰不知,靜就在我們心底,即使我們身處鬧市之中,靜仍在我們身旁,只不過抓不到它罷了.李白的詩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詩不難讀出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源於自己的做法.有人實在無法忍受這份喧鬧與浮華,選擇了主動避開,於是就有了隱.古人雲:“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陶淵明心中所希望的現實社會就應該如《桃花源記》中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與世無爭之景.可世間怎會有如此之景呢?而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也告訴人們取靜真理,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其實,靜,就源於我們心境.曾經讀過壹篇關於漩渦漂流的文章,該文章作者也困擾於該如何尋靜,壹次漂流給了她諸多啟示,文章的最後壹段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其實人生就如同在漩渦中漂流,不是去避開漩渦,而是去尋找安全的地方.是啊,人生的紛雜喧鬧我不必在意,倒不如從心底拾起壹片寧靜,好好的走下去.寧靜以致遠.尋理得福,尋靜得樂,心中的那份靜才是最美好的!那不是鬧與靜的對比嗎。
6. 以“曲徑通幽”為話題,寫壹篇作文,高中哦曲徑通幽--尋夢桃花源
“自小溪西行百二十步,有洞窈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故意安排給“武陵人”壹條曲徑去追尋,任其通向幽處,尋找到了塵世間的世外桃源,壹個隱者的精神歸宿。
悲情的學者偏愛月夜下緬懷舊跡,等到余味未盡時,趁著夜色尋壹條小路悄然而回,於曲徑中通向靈魂的深處,自然,我不是悲情的學者,但我同樣偏愛曲徑,假若給我壹條曲徑,我是不是也能有個機會尋到壹個 “桃花源”。
俗語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自然很多人想要踏上壹條羅馬大道,以成就自己的抱負,開創壹番事業,這誠然無可厚非,而他們眼中,羅馬大道的起點就是成功的開端,他們會壹直不懈地走,從不顧首回望,羈絆會把他們絆倒,他們不在乎,那懸在空中的名和利太過誘人,精神家園不覺動搖,他們無以告慰自己孤寂的靈魂。
更多的人選擇了行壹條曲徑,因為相信曲徑通幽,因為相信曲徑幽處是靈魂的住所。
幽靜的曲徑雖蜿蜒,盤旋曲折,並不如羅馬大道壹望無遺,暢通無阻,而途中難免波折,但那曲折太令人神往,萬籟俱寂而不陰森,壹派安寧,陽光會潑灑出樹影的陣陣斑駁,那陣陣斑駁卻成了通向幽處的密碼,曲徑兩旁,很多人綻放著微笑,他們破譯了密碼。
那條曲徑在陶淵明的南山下,怡然自得,種菊南山,捋須而自足,那條曲徑彌漫著陣陣菊香,清淡而高雅;那條曲徑是莊子垂釣的所在,他寧願曳尾於塗中,面對來者,毫不所動,不顧回望,寧謐地守護著心中的壹輪明月,那條曲徑淡淡地籠著蒙朧的月光 ……
蜿蜒曲徑不易走,它象沈睡的莊周,只吸引有誌之士。陶潛捍衛了自己的信仰,莊子守護了心中的壹輪明月,有人在曲徑前徘徊,有人憑著“曲徑通幽”的信念壹路走來 ……
於是,相信“曲徑通幽”,在奮鬥之余為精神家園進行壹番打掃;相信“曲徑通幽”,讓夢想的追尋找到壹個停歇的港口;相信“曲徑通幽”,靈魂的深處總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曲徑處,不該駐足不前 ……
我慶幸自身選擇了壹條曲徑,壹告慰自身存在的壹絲隱者情懷,那是壹個蒙朧的夢,那曲徑的幽處是我尋夢的源頭,像壹方磁場,引領著我……
蒙朧中,前方是壹條小路,蜿蜒曲折,通向深深的幽處,那隱隱閃爍著光亮,“有洞窈然”,我知道,那裏有我的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