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各種各樣的漢語借詞在英語中不斷湧現。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詞語,如:孔子(孔子)、老子(老子)、道(道家)、道德經(道德經)、風水(風水)、官話...這些詞已經進入了英語的日常詞匯。娛樂和體育:“功夫”和“太極”這兩個詞隨著中國功夫電影的傳播而廣為人知。政治經濟方面:“惠亮”壹詞最早由CNN使用,漸漸地,它成為各大國際媒體的常用詞匯;中國的貨幣單位角(jiao)和元(yuan)也被收入英語詞典。有趣的是,元這個詞在英語中經歷了詞義擴展的過程。現在,元也可以用來泛指金錢。
事實上,漢語詞匯進入英語詞匯系統需要壹定程度的“英語轉化”。轉換方法包括音譯、意譯、音譯和詞綴。比如漢語拼音“taikong”和希臘語“nautēs”組成英文單詞taikonaut,主要用來指代中國宇航員,已被收入牛津詞典。最早由海外華人首創的中式英語“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采用直譯,如今已成為英美許多人常用的問候語。
同時,中文單詞進入權威英文詞典也需要考察。"當所有的詞都被收入詞典時,我們應該考慮它們的普遍性和使用頻率。"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裏曼(Julie Kelima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詞典中加入外來詞時要考慮很多因素。“形象地說,要看母語是英語的人能否自然地使用這些詞,以及‘外來詞’的感覺是否在逐漸減弱。如果壹個詞被媒體廣泛使用,而不僅僅是在壹篇報道中,我們肯定會考慮將其納入。另外,英文詞典收錄中文詞時,需要考慮這些詞的直觀程度。像“關系”和“戶口”這樣的詞對我們來說很直觀。”
如今,越來越多的流行漢語詞匯有望被收入英語詞典。像茅臺(茅臺)和京劇(京劇)這樣的詞,在母語是漢語的群體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那麽,他們被“輸出”後,在英語方面能有那麽大的影響力嗎?這還有待進壹步觀察。
總部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發布報告稱,自1994以來,英語新增詞匯中,“漢語借詞”數量最多,超過其他任何語言來源5%-20%。該組織主席帕亞克說:“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漢語對國際英語的影響比英語國家更大。”
中山大學的周海中教授認為,英語中的漢語詞匯是中英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可避免地會有越來越多的英語詞匯來自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