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過勞死是日本最早提出的嗎?

過勞死是日本最早提出的嗎?

過勞死起源於日本。日語中過勞死被稱為過勞死。近年來,這個詞在全世界變得如此流行,以至於在壹些英語詞典中都可以找到它。

日本首例過勞死發生在1969,當事人是壹名29歲的員工。這個案子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關註。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幾名風華正茂的企業高管毫無征兆地突然去世,日本媒體才開始關註這壹新現象,並將其命名為過勞死。在短時間內,過勞死已經成為工作場所的嚴重威脅。1987隨著公眾關註度的提高,日本勞工部開始對過勞死進行正式的統計調查。

“過度工作”的早期定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它源於精神病學的概念,用於描述在身體、情感、精神、人際關系、行為等方面疲憊不堪的患者。“過勞”是指壹個人為了維持自己生命的火焰,所有的精力都要作為燃料耗盡。這種危機的出現,是因為人的心理要求超過了自己的實際能力。是壹種由於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感要求而在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疲憊不堪的體驗。它伴隨著壹系列的癥狀,包括:身體疲憊、情緒無望、幻滅、自我否定、對工作、對他人、對生活本身的消極態度,說明壓力已經超過了個體的極限,嚴重影響了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增加的生存壓力下,“過勞死”壹詞已經發展到指持續高強度工作所導致的健康問題。當環境要求(尤其是工作要求)和個人的反應能力之間不平衡時,壓力就會產生。壓力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當壓力變得難以調和,人無法承受,又沒有其他緩沖來放松這種持續的壓力時,“過勞死”就出現了,壹般表現為:

1.角色混亂:勞動者不清楚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利和責任,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也不清楚采取什麽方法,達到什麽目標,目前處於什麽位置,對自己和組織有什麽義務。

2.角色沖突:勞動者的工作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不壹致,不可調和,不可調和。

3.超負荷:對工人的要求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太重。

4.沒有成就感:從增加意識、完成任務、被欣賞或取得成就的角度來看,勞動者覺得無論自己多麽努力,結果都是沒有意義的。

5.孤立:無論在工作場所還是其他地方,勞動者獲得的社會支持都很少。

6.失去自主權。臨床上,“過勞”壹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癥狀期、過渡期、活動期。

在癥狀階段,“過勞死”的表現是彌漫性的,幾乎涉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人精神恍惚,常常喪失對時間、地點和人的判斷能力。

在過渡時期,“過勞死”可能是某些情況決定的周期性或預期性焦慮,勞動者可以自己感受到這種周期性的疲勞和異常反應。

在活躍階段,工人感受到的壓力處於“活躍”狀態,處於崩潰邊緣。任何高強度的連續工作都可能使工人的精神和體力與正常相比發生很大變化。

“過勞死”主要發生在“活躍期”

在對“過勞死”人群的深入研究中發現,導致猝死的前五位直接原因分別是冠心病、主動脈瘤、心臟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和普通猝死幾乎沒什麽區別。這些疾病的隱瞞蒙蔽了過度勞累的人,甚至導致不好的結果。過度勞累是壹個重要誘因。

日本判定“過勞死”的標準;

日本醫學界發現,突然去世的高層主管往往有疾病,但不知道或不關心,讓過度勞累累積,壓力劇增,導致舊病復發,突然加重死亡。

根據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的定義,“過勞死”是壹種過早衰老、突然死亡的生命現象。出現癥狀前壹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或者出現癥狀前兩到六個月平均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的死亡,將被認定為與工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