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壹)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壹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
2. 古人寫有關讀書的文言文,求壹些古人寫的有關的文言文,古詩也您好!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註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麽.(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誌,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誌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文 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聖賢之道.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遊,嘗[10]趨[11]百裏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壹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緼[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37],縣官[38]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39]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1],生以鄉人子謁余.撰[42]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3].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44]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註釋[1]嗜:特別愛好.[2]無從:沒有辦法.[3]致書:得到書,這裏是買書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6]走:跑.[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裏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11]嘗:曾經.[12]趨:奔向.[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裏是擁擠的意思.[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20] 叱咄:訓斥,呵責.[21]至:周到.[22]復:這裏指辯解.[23]俟:等待.[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嚴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27]舍:這裏指學舍,學校.[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這裏指女仆.[30]湯:熱水.[31]沃灌:澆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裏.逆旅,旅店.[33]容臭:香袋.[34]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35]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學:即國子監,設於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8]縣官:這裏指朝廷.廩稍:廩食,即夥食費用. [39]司業、博士:指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輩:同輩的人. [41]朝京師:這裏指去官後進京朝見皇帝. [42]撰:同“撰”.長書。
3. “也”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也
yě
副\(象形。邨的本字。本義:羹魁柄)
亦表示同樣〖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興,妳也高興;也可以;也是
疊用,強調兩事並列或對等〖aswellas〗。如: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
表示轉折或讓步〖even〗。如:即使失敗十次,他也不灰心
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
表示強調〖even〗。如:也須(也應當;也應該);連老人也幹活
表示選擇,還是〖or〗
妳見我府裏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凈肥胖?——《水滸傳》
又如:也是(還是)
也
yě
語氣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旋見壹白酋…英將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壹下,舒緩語氣,後半句將對前半句加以解說。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孟子·告子下》
也罷
yěbà
〖whether…or…〗兩個或幾個連用,表示不以所列舉的情況為條件
運磚也罷,整地也罷,保證超額完成任務
也罷
yěbà
〖allright〗也就算了;罷了。表示只好如此或有容忍之意
也罷,妳既然決定了,就照妳的想法去辦吧!
也好
yěhǎo
〖whether…or…〗∶兩個或幾個連用,表示不論這樣還是那樣都不是條件,用法跟“也罷”相近
插秧也好,收割也好,都不要誤了農時
〖mayaswell;itmaynotbeabadidea〗∶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
讓他們自己幹壹幹也好,實踐出真知嘛
〖notcare〗∶願意;不反對;高興
也好,謝謝
也許
yěxǔ
〖perhaps;maybe〗∶可能但不肯定地
他也許就要來了
〖probably〗∶很可能;有極大可能性
也許馬上就可以到這裏
也…也
yě…yě
〖neither…nor…〗∶表示並列
天好也幹,天不好也幹
〖some…some…〗∶表示並列關系
操場上也有打球的,也有跑步的
〖whether…or…〗∶表示不以某種情況為條件
妳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也
yě
副詞,表示同樣、並行的意思:妳去,我也去。
在否定句裏表示語氣的加強:壹點兒也不錯。
在復句中表轉折意:雖然妳不說,我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文言語氣助詞(a.表判斷;b.表疑問;c.表停頓;d.形容詞尾)。
表示容忍或承認某種情況:也罷。
4. 也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妳可以查百度百科、百度詞典,建議妳買本《古漢語常用字詞典》(其實我覺得到了高三把復習資料上的字詞意思記牢就足夠用了。因為我現在就是這樣復習的^^)
助詞
<;用在句末>
表示判斷語氣
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也)
②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者……也)
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旋見壹白酋…英將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⑧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啊”、“呀”)
①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⑥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表示疑問語氣(“呢”、“嗎”)
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②縛者曷為者也?
③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④安陵君不聽寡人言,何也?(《戰國策·魏策》)
表示反詰語氣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用在句中或句末>
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②苛政猛於虎也!
③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用在句中>
表示語氣停頓
①余聞之久也。
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⑤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用在前半句的末了或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⑥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⑦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副詞
<;表同樣、並行等意,相當於“還”>
①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秦觀《虞美人》)
②不能片時藏匣裏,皆出園中也自隨。
<;表強調,含“甚至”等意>
①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蘇軾《水龍吟》)
搭配
(也已)助詞
①表肯定: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②表限止,譯為“罷了”:此亦妄人也已。(《孟子·離婁下》)
(也邪)助詞,主要表疑問語氣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唐·韓愈《祭十二郎文》)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⑴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⑵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⑶豈獨伶人也哉!
(也者)
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
是芙蕖也者,無壹時壹刻不適耳目之觀,無壹物壹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
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麽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枉將他氣殺也麽哥。
(也已矣)罷了。
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也夫)語氣助詞,表感嘆。
還有“也乎”、“也乎哉”。
我整合了百度百科、百度詞典,《古漢語常用字詞典》的相關內容。
5.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1. 表示判斷語氣。
①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 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 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4.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 當相與***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沈百寶箱》)
6. 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 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②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③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④ 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