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壹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壹部份,沒有什麽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麽喝,就怎麽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壹種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國人有中國人特有的氣質,而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及內涵亦自有其傳統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備:
有「酸甜苦澀調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樸實古雅去虛華」的行儉之德
有「奉茶為禮尊長者」的明倫之禮
有「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行
中國人不太隨意高談茶道,因為中國人對於「道」的認識和理解是有著相當的崇高與尊重的意味。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時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很大,無為而順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則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歷史生活中,茶與中國民族相結合,受著中國人壹貫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簡言之即「順其自然」及「致中和」,這是中國茶藝的真髓。
日本承襲我國文化遺緒,壹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響最深。唐時佛學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風由中國傳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稱禪茶,其精神在於利用茶凈化心靈,提神醒腦的特性,使飲茶者的心神,暫時革除壹切俗務雜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達到所謂本來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為必需藉假煉真,所以對於環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準極高,茶屋必須外幽雅清寂,古木參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內面必須玩物古董、瓶花名畫,器皿燒制精巧華麗,高雅實用,主客態度必須平和謙遜,心無雜事,正襟危坐,虔誠授受。飲茶問之交談,腔調馨欬,均須合體。日人認為這種心境為和、靜、清寂的總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萬物經過過濾凈化後,唯壹可贅憑借的象征物,人壹旦介身其中,壹方面慢慢品嘗苦澀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壹,是用壹種無意識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價值。
但是以禪的意義來說,茶道本身毫無意義,因為禪的特色是喜悅、誠摮、自由。茶道儀式,完全違背這種本意。日本茶道,流派雖多,但受陸羽茶經影在儀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為多,對茶本身研究較少,在基本上已是舍本逐末。更由於日本將茶道視為婚嫁習尚。女子多習茶道禪的意義更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學習禮儀維護傳統兩種目的。
中國知「道」而不輕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道」,(日本是個格偏狹愛走極端的民族,將「茶道」帶進詭秘的境界,似乎有點走火入魔),中國不願刻意追求而流於形上,壹切順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種境界而流於形下而不自知。愜意、自然、樸拙,正是中國人飲茶的寫照。
中國茶藝的定義
中國茶藝實為壹門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因而茶藝本身並無很多玄想的東西。有些人有意將茶藝搞得神乎其神,給人壹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古代中國茶藝見識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註,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壹帶)的瓷器;煎茶:“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6?1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於此,中國茶藝也就成為壹種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講些寫實的茶事話題是茶藝必要的基礎,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並不是現在的壹些茶藝茶道組織講的那樣神乎其神。
中國茶藝基本內涵
中國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壹。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壹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壹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
總之,中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壹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中國茶藝的分類
1、從方位上可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的區域性茶藝表達形式。其中以南區(兩廣和福建臺灣)最為突出。
2、從歷史上可分六大時期,即漢唐時期為官品;宋代為文品;明清時期為藝品;民國時期為質品;新中國6、70年代為雜品;當今時期為視品。
3、從生活方式上可分為宮廷、民俗、文士、雅術四大類別的人群等級。有人也認為這算作流派式分類。
4、從傳統流派上可分為九大門派,分別是為漢代司馬派(流行於中原,重茶品。已失傳);隋朝袖飲派(流行於江浙,重品茶方法。已失傳);唐代峨眉派(流行於四川,重養生。傳承至今);唐代禪派(流行於佛教界和浙江地區。傳承至今);宋代工夫派(流行於福建和廣東,因兩地區為當時中國文人流放地區,文人溫茶有的是時間,從而這種茶藝術隨之而誕生。傳承至今);明代征派(流行於北京及關外,起始人為文征明,征派茶藝被當今書畫界視為壹種境界,非則不入。傳承至今);清代徽派(流行於安徽和北方,屬品茶之大方和隨意性的代表,即後來看到的北京大碗茶等樣式。傳承至今);民國時期長流派(流行於湖南、湖北壹帶,與當今的長嘴壺茶藝近似。已失傳);現代時期的道派(流行於道學界,重養生。)
5、從現代中國茶藝組織上講,被確立為合法的專業茶藝組織的有:浙江太極茶道;臺灣天福陸羽茶藝;四川峨眉派茶道;陜西林治茶藝;北京老舍茶藝***五家。(合法組織是指經國家教育、民政、工商、文化等相關織組管理部門審批,取得對自身茶藝可以進行對外傳播資格的。取得了國家要求的相關經營許可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