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壹般都有出處。顯然,這個定義太寬泛了,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界定壹個短句是不是成語。
第壹個問題:如何定義成語和成語《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成語的定義是:“通俗的、廣泛流行的定型句,簡潔生動,多為勞動人民所創造,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現代漢語詞典》的作者認為成語和詞的最大區別是成語有出處,而諺語沒有出處,來源於民間。
但是,成語和諺語的區別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不能忽視的壹點是,相當壹部分成語來源於俗語。例如,咒罵桑樹是壹種常見的說法,其來源無法考證。由於它的廣泛使用,它已經成為壹個成語。
再比如:成功也是蕭何,失敗也是蕭何。很多成語詞典都說這句話出自《容齋隨筆》,但《容齋隨筆》原文是:“信是蕭將軍推薦的。
今天他的死也是壹個情節,所以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顯然,在洪邁之前,有成功和蕭何,失敗和失敗的語言不是洪邁獨創的。
這裏的俚語是指現在的俗語。有些很容易區分和定義,比如賊頭賊腦壹看就是諺語,但是到底是成語還是諺語就不好說了。
尤其是壹些有出處的“諺語”,更是難以分辨。比如“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就沒什麽異議,但到底是不是成語就不好說了。
俗語可以分為三類:諺語、歇後語和成語。這三種類型的華頌語言是交叉的。
第壹類:諺語。諺語通常是壹個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壹個短語。
很多諺語和成語的界限並不明顯,但實際上很多成語都來源於諺語。《戰國策·楚策》有句話叫“不見兔子不撒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句話本身就是壹句諺語。雖然我們現在經常用前四個字,但是用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永遠不晚”。《史記·王建列傳》點評:“俗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究其來源,《楚辭·蔔居》有“夫尺短,寸長;物以不足,智以不同。" .
可見這應該是戰國時期流傳於楚國的壹句諺語。還有壹些遊走在邊緣地帶的諺語,如“破玉不如滿瓦”、“坐山觀虎鬥”、“掛羊頭賣狗肉”、“驢唇不對馬嘴”等,已經沿用了上百年,但很多成語詞典也會收錄這些諺語。
第二類:歇後語。歇後語類似於謎語。前半句出謎語,後半句解釋。他們經常使用諧音形式。
可以說歇後語和成語重疊的地方不多,但還是有壹小部分。比如“打破砂鍋”這種標準的歇後語,卻經常被當成成語。
類似的還有“泥菩薩過江(-難自保)”,“烏鴉壹般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第三類是成語。
這部分應該是最不容易和成語混淆的,但實際上非常容易混淆。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個字的成語很多,比如:春夏秋冬東西南北。
個人認為,對於這部分如何處理,大部分成語詞典都有不同的看法。第二個問題:成語意思的變化去年人大主席真的因為“七月大火”露臉了。
成語的誤用和濫用現在已經成為壹種社會現象,現象背後壹定有問題。語言的變化是客觀事實,這是不可否認的。
壹個是發音的變化,壹個是意思的變化。壹些意義上的變化已被廣泛接受,而另壹些則頗有爭議。
比如《楊太珍傳》這本書裏說,郭夫人依仗自己迷人的容貌,不施粉黛去見天子。現在把天空理解為“面向大眾”也不是錯誤。
而“望洋興嘆”則是仰天長嘆。現在我明白了,看到大海就覺得自己很渺小。
語言從眾是普遍現象,但需要的人和不會的人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frame”的原讀音是zhèng。近年來,由於IT知識的普及和發展,這個詞被廣泛誤解為zhēn,《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早已將zhēn作為讀音。
還有的“Ji”,現在也jǐ和J ǐ被認為是正確的讀音。有很多成語被古人故意曲解或戲謔,改變了意思。
比如“每況愈下”,意思是越微妙越能觀察到事情的真相,“每況愈下”就是因為宋人的戲謔而形成的成語。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從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成語。
當然,用成語表達諧音意思的幽默是壹種修辭手法,我們不應該把它當成壹種錯誤。第三個問題:成語的形式多為四個字,但不代表只有四個字是成語。
四字成語爭議最小,其他字的數量多少有些爭議。兩個字比較少,但是也有壹些,比如:改正,推敲。
古漢語中,除連冕詞外,單音詞多於雙音詞。所以,這種帶有著名典故的雙音詞,通常被認為是成語。
還有壹種情況是,很多四字成語可以簡化成二字,比如:蛇足、效果等等。這種情況只是成語的簡化,並不是二字成語。
三個字,如:風馬牛不相及,主持人,捧著牛耳朵,莫須有等等。四個字以上的也不少見,比如“五十步笑百步”、“九牛壹毛”、“冒天下之大不韙”、“忍無可忍”、“桃李不言,我自有辦法”等等。
壹個普遍的問題是,很多人喜歡隨性。
2.成語算詞嗎?成語算單詞。
成語是中國漢字詞匯中的壹部分定型短語或短句。成語是中國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語句,表示壹定的意思,在句子中作為壹個整體應用。成語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在用詞上往往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它們代表壹個故事或典故。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詞語,與成語、諺語相似,但略有不同。
成語,大家都說成了詞,成語也是如此。
定義
習語是語言中長期使用和錘煉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壹種意義更豐富、語法功能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短小精悍,便於記憶和使用。往往伴隨著感傷的色彩,有貶義的,也有正面的,當然也有中性的。成語大多是四個字,也有三個字以上的成語。有些成語甚至分成兩部分,用逗號隔開。
來源
成語是壹個現成的詞,類似於成語和諺語,但也略有不同。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上的字是不能隨意改動的,而成語和諺語總是松散的,或多或少不局限於四個字。比如“快刀斬亂麻”、“盡力而為”、“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些都是常用的成語;“百物中的眼見為實”、“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日久見人心”,這些都是壹些經驗性的言論,代表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的範疇。成語不同於成語和諺語。
來源
比如“史密斯”出自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自嚴策,“畫蛇添足”出自齊策,“刻舟求劍”出自呂春秋查晉,“矛盾”出自諸事不順。比如《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沈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自《金淑苻堅記》,《壹石二鳥》出自《北史》盛,《滿蜜腹劍》出自《唐·李樹福臨傳》。至於古書的截取,更常見的是作為四字成語。如《尚書·盤庚》中的“有條不紊”“如果程序在程序中,有條不紊
3.如何大致判斷壹個四字格的詞是不是成語?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如何在不依賴成語詞典和搜索引擎的情況下,大致判斷壹個四字格的詞是不是成語?
1,記住成語的特點是言簡意賅,形象具體,語言有力,文氣足。符合上述特征的四個詞都可能是成語。例如,紫色氣體來自東方。
2.反之,用詞平淡、文風不佳、發音別扭甚至不流利的四字格詞,很可能就不是成語。不能被打敗。
3.典故組合非常新穎的四字短語,沒有被收入成語詞典,肯定不是成語。成語的形成有壹個過程和時間。但以後很可能就是成語了。比如龍拍虎。
4.“與時俱進”這句話雖然不壹定會被收入成語詞典,但絕對是成語,因為它符合1條的特點,而且影響很大。
當然,以上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它色彩斑斕,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被收入成語詞典。但是這種五彩繽紛的顏色實在是太沈悶了,可以淘汰,不作為成語使用。
4.名言是成語嗎?名言不是成語。
成語是中國漢字詞匯中的定型詞。成語多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語句,表示壹定的意義。它作為壹個整體應用於壹個句子中,帶有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在用詞上往往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它們代表壹個故事或典故。有些成語只是壹個微縮的句子。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詞語,與成語、諺語相似,但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