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的拼音是kòu,部首是宀,組詞為倭寇。
”寇“字義解釋:
1、姓氏,寇性分布的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陜西、山西。
2、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3、會意。從宀(mián),表示與室家房屋有關,從元(人),從攴(pū),表示持械擊打。凡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唐韻》苦?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切,?音扣。《說文》暴也。從攴從完,當其完聚而寇之也。攴,擊也。會意。《廣韻》鈔也。《增韻》仇也,賊也。《易·蒙卦》不利為寇,利禦寇。《詩·大雅》式遏寇虐。
又《左傳·文七年》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
又《周禮》司寇,秋官,主?戮理官也。
又《揚子·方言》凡物盛,多謂之寇。《郭璞註》今江東有小鳧,其多無數,俗謂之寇鳧。
寇姓:
壹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五萬八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5%左右。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為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公子鱗,屬於以官職稱謂為等。
寇姓名人有寇恂、寇準、寇世勛、寇振海等等。
姓氏源流:
源流壹,以官名為氏。上古周朝時,昆吾人的後人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其子孫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寇。
源流二,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為氏。周朝初年時,衛康叔為周司寇,支孫以官為姓,亦相傳姓寇。又春秋時衛靈公的兒子公子郢的子孫為衛國司寇,其後人以寇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