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縣的來歷如題 謝謝了
《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均認為“洪洞縣”的“洞”讀 tóng,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卻不承認“洞”字 tóng 的讀音。《現漢》編者說他們曾派人到山西調查這個字的讀音,結論是 tóng 是方言讀音,在普通話中就應該讀 dòng。 洪洞縣是原洪洞和趙城兩縣於1954年合並。洪洞縣名的來源根據傳統的說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趙城為周繆王封造父之地,後為趙簡子食邑,故名趙城。 洪洞縣歷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時代,洪洞、趙城均為冀州之域。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古城在今縣城東南18公裏的範村附近。 趙城當時為趙國,今趙城東北三裏簡子城為故城。春秋時,洪洞為悼公之弟幹的食邑,號日楊幹,後為羊舌胖食邑。到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為楊縣。趙城為趙簡子食邑之地。洪、趙均屬晉國。秦統壹六國後推行郡縣制,洪洞為楊縣,治所在今範村。趙城屬彘縣,治所在今霍州,均屬河東郡,西漢因之。 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彘縣改為永安,洪洞仍稱楊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洪、趙屬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陽郡,轄楊縣、永安。西晉因之。永安縣治所曾壹度在今趙城東北十五裏仇池。十六國時,兩縣均屬平陽郡。北朝均屬晉州總管府。北魏仍屬平陽郡,洪、趙屬禽昌縣。隋義寧元年(617)始置趙城縣。義寧二年改楊縣為洪洞縣。兩縣均屬臨汾郡。洪、趙二縣自隋置縣以來壹直沿傳當代。唐時,洪、趙屬晉州,趙城縣治遷今趙城鎮。五代十國時,設建雄軍節度使,轄洪洞。趙城無考。 北宋洪、趙均屬平陽府。其間熙寧五年(1072年),趙城曾省人洪洞為鎮。元豐三年(1080年)又復縣。金代洪、趙均屬平陽府。元代洪洞屑晉寧路,趙城屬霍州。明清洪趙屬平陽府,府治在臨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霍州為直隸州,領靈石、趙城二縣,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屬平陽府。 民國初,洪、趙均屬河東道,道治在運城。抗戰爆發後,洪、趙屬第六專署。洪、趙淪陷後,洪洞縣政府駐河西韓家莊,趙城縣政府駐羅雲、雙昌。日偽時期,洪、趙歸冀寧道管轄。抗戰初期,***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敵後,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抗日政權,1941年9月成立太嶽行晉綏九分區管轄。 日本投降後,洪、趙兩縣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縣人民政府駐師村,趙城縣人民政府駐興旺峪。解放後兩縣政府各駐縣城,均屬臨汾專署管轄。1954年7月1日洪、趙兩縣合並為洪趙縣,縣治在洪洞,屬晉南專署。1958年10月。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並,稱洪洞縣,縣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從洪洞分出,恢復原置。19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至今,縣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