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字師”的典故,源於宋人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補》及宋人魏慶之的《詩人玉屑》。他們記載的都是同壹個故事: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壹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壹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壹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壹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壹字師”。後來,人們就用“壹字師”指代那些為人改正壹個字而使全篇文章生輝者,後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這適用於學習上。
壹、對聯
因為愛好書法,曾拜壹位老先生為師。老師見我有些毛草,估計也不會有什麽長性,就很隨意地說,先臨玄秘塔吧。
老先生說的玄秘塔,是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玄秘塔碑文拓本。對學漢字書法的人來講,屬於小學生的級別——請別誤會,這裏沒有輕視柳字的意思——我是說柳字在國人中的知名度很高,連小學生描紅模子都以之為範本。大凡有壹點書法常識的人,無不知曉唐宋以來的四大名家——顏柳歐趙,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規整、法度森嚴著稱。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紅模子的年齡的我,怎麽能夠坐得住呢?因此終於沒有臨出個名堂,半途而廢是必然的結局。
也有收獲,從此我便喜歡琢磨這方塊字了。
壹日,與壹同事聊天,不知怎麽忽然就把話題轉向了書法。老實講,盡管自己沒有學出什麽名堂,但欣賞他人的作品還是有壹點點感覺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來的,卻並不妨礙品評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許就能成就壹個美食家。同事很鄭重地說,最近認識壹位書法家,字寫得很好。問我有沒有興趣替妳求壹幅墨寶?我稍作遲疑,便決定接受同事的這份美意。
但是,寫什麽字呢?在我看來,書畫作品要麽名家,可以用來收藏;要麽應時,可以作為裝飾。而作為裝飾的書畫作品是無須太挑剔的,只要有個不錯的內容和基本說的過去的章法就可以了。想不起他說的這位書法家有什麽名氣,或許是後起之秀也未可知。於是在寫什麽內容上舉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來身邊人事管理的話題,不知怎麽又聯想到魯迅在什麽文章裏提到過大寫的人字的話。何不出壹與人有關的對聯?這時候我心裏已經有數了。但是,卻不知書家是年輕還是年老,是真有其名還是徒有虛名。萬壹書家看出我有意為難他,豈不讓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麽許多了。於是,工工整整寫了十四個字:
眾人從人人從眾,人從眾人眾人從。
我向同事說明,壹定照原樣用簡體字書寫。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愛好書法的人知道,書聖王羲之曾在壹篇文稿裏寫過十幾個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當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況下尋求某種變化,客觀上是可行的。如果讓書聖通篇連續寫十幾個或者幾十個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憤怒地把筆摔掉,他壹定也會冒出汗來。
他當然不會寫。連老道向他索壹幅字,都要挖空心思養壹池白鵝來討取他的歡心,更別想我等這無聊的把戲了。
但是在此後的某壹天,我居然在同事那裏看到了那幅字。字是豎著寫的,似乎還題了跋,大意是說他本人對此聯的含義不置可否雲雲;而我看了那字,卻對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為什麽,後來同事並未將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屬於我,自然也無須索回。
這適用於文學。船
挪亞壹家八口人得上帝啟示在方舟中躲過洪水
倉頡便以“舟”字加上“八口”為“船”字
婪
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夏娃因貪念偷食禁果,倉頡便以二木之下壹女摘果為貪婪的“婪”字
----出自《聖經》
這又簡短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