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詞,即要讀準字音,理解生字新詞基本意義,才能了解課文內容。因此,每教壹篇課文,首先要指導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的基本意義,為進壹步理解生字新詞的深層含義和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矗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大意,讀懂課文大致寫了什麽內容。把握課文大意的方法,可以從課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從課文後的練習內容去把握,可以從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從課文的題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就可以從題目入手去把握課文大意:“誰用草船向誰借箭?”“結果如何?”學生從整體上獲得初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對課文的壹個大致印象,進壹步理解課文就有基礎了。二、細讀課文,理清結構,讀懂詞句段,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壹)劃分段落段落結構是壹篇文章的骨架。壹篇文章往往是由若幹個段落組成。在細讀課文時,要指導學生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劃分段落。劃分段落的方法,壹般有如下幾種:①按時間順序分段。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抓裝解放以前”和“解放以後”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把課文分成兩段。②按地點(空間)變換分段。如《景陽岡》,可按“在酒店”、“在岡上”地點變換分兩段。也可按“酒店”、“上岡”、“亂樹林”分三段。③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如《飛奪瀘定橋》,其順序是:必須奪橋(開端)→趕到橋邊(發展)→奪橋戰鬥(高潮)→繼續北上(結局)。可按這個發展順序分為四段。④按問題或事物的不同性質分段。如《太陽》,可按太陽“遠”、“大”、“熱”、“和人類的關系”分為四段。⑤按人物活動的線索分段。如《小木船》,可按“友誼的形成”、“友誼的破裂”、“友誼的恢復”分為三段。⑥按文章的總分關系的結構分段。如《桂林山水》是“總—分—總”結構,其中分述了兩個方面:水和山。這樣就可以分為三段或四段。此外,不少課文有過渡段,要指導學生考慮它是重在總結上段內容還是重在引導下文,或者考慮它和哪壹段的關系更加密切,來劃分它的歸屬。(二)理解詞句段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以字詞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又相輔相成。了解內容離不開理解語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語言文字才能了解內容,脫離語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是不可能把課文讀懂讀清楚的。而詞句段是語言文字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教會學生如何去理解詞句段。1. 詞的理解。袁微子先生曾經強調:“字詞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頭等重要的訓練。”進行詞的訓練,首先是理解訓練。理解詞語,並非逢詞都理解,全面開花。有的只要求壹般理解,有的則要求重點理解。如何確定重點理解的詞語呢?①表現文章主旨的中心詞語。如《二虎子》中“不慌不忙”壹詞。②揭示課文內容或句子意義的關鍵詞語。如《劉胡蘭》壹文“那年她才·十五歲”中的“才”字。③用得貼切、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草船借箭》壹課的最後壹句“周瑜長嘆壹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機妙算”壹詞等。確定要理解的詞語之後,還要教給學生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兩種必須讓學生學會並掌握。其壹,比較理解法。如《小蟲和大船》壹文“小小的蛀蟲,竟·毀了壹艘大船”中的“竟”字,教學時,可把它換成“卻”字,然後比較理解,學生懂得了用“竟”字表示“小小的蛀蟲毀了壹艘大船”,這是出乎船主意料之外的,“竟”字在這裏用得準確傳神。這是換詞比較理解法,還有減詞比較理解法、添詞比較理解法等。其二,結合上下文理解法。如《桂林山水》中“形態萬千”壹詞,上文是“桂林的山真奇妙啊,壹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這段寫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對“形態萬千”壹詞在課文中的意思的確切的表述。2. 句的理解。壹篇課文,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學生壹壹去理解,那麽,哪些句子應該重點理解呢?①描寫生動或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②表現文章中心或主題的句子;③含義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確定理解哪些句子後,同樣要教給學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關鍵詞語理解。如對含義深刻和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聯系上下文理解。如對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的理解。③結合課文有關內容理解。如對課文中心句的理解。④變式比較理解。如對描寫生動和含蓄句的理解。3. 段的理解。要理解段的含義,教師要引導學生既要從全篇著眼,上下聯系,又要分析構成段的詞句的含義、作用,各句之間的關系以及排列的順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是:①抓重點段。壹篇比較長的課文,應該抓重點段深入理解。如《飛奪瀘定橋》,重點是“飛奪”。“飛”著重寫“搶時間”、“奪”著重寫“攻天險”。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飛”和“奪”這兩個重點段上深入理解。②抓段內中心句子或重點句。如《冬眠》第二段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低溫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抓住這個中心句理解這段含義。理解了中心句的含義,段的意思也就了然了。③學壹段,帶他段。凡是結構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學壹段,然後引導學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所描寫的“春夏秋冬”各個季節的景色,四段結構相似,可先引導學生理解寫“春”壹段,再依法自行讀懂其他各段。(三)概括段意真正讀懂壹篇課文,除了能正確劃分段落,理解詞句段意思之外,還應該教會學生懂得概括段意和歸納中心思想。概括段意的關鍵在於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壹般是概括全段內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顯,它簡明地概括了段意,這樣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麽》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則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長城》第壹段的中心句“它號稱萬裏,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壹萬二千多裏”。可整理成“長城從東到西有壹萬二千多裏”作為段意。如果壹段內沒有明顯的中心句,就要各個自然段的大意歸納起來,用評價性或概括性的詞句加以提煉表述。這叫做自然段意歸並法。如《少年閏土》第四段,講了雪地捕鳥、撿貝殼、看瓜、刺猹等事,這些事在“我”看來都是未曾聽說過的新鮮事,所以這壹段段意可以歸並為:閏土給我講了許多新鮮事。概括段意,語言要力求簡潔、準確。學生學會分段了,能讀懂詞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決了“怎樣寫”的問題。三、精讀課文,歸納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決“為什麽寫”的問題。
作者寫文章,都有壹個寫作目的,通過壹定的材料來表達某種感情,說明壹個道理,使讀者受到教育和啟迪,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領會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課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確地說出來,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要學生歸納中心思想時,教師要加以指導,教給方法。壹般地說,可從如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通過精讀來歸納中心思想。1.緊扣題目。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許多文章,看題目就知道它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如《為人民服務》、《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有的題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義,暗示了文章的主題。如《種子的力》壹文,就是借助了種子的力來贊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力量。2.串聯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貫穿於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這是歸納中心思想的基矗如《偉大的友誼》壹課,每壹段的內容都是緊扣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革命導師的“友誼”來寫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來,就得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記敘馬克思、恩格斯四十年互相幫助、親密合作,***同創造***產主義理論的事跡,表現了兩位革命導師的偉大友誼。3.抓中心句。課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文章的總起句,如《桂林山水》的開頭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總收句,如《新年的禮物》的結尾:“弟弟送給老師的,其實算不上什麽禮物,卻又是最好的禮物———是真誠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壹夜的工作》中“他(周總理)是多麽勞苦,多麽簡樸!”有的是議論句,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最後壹句:“伯父是這樣壹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抓住這些中心句,聯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義,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4.對比襯托。①前後對比。課文裏如有作者對某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進行描述的內容,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鳥的天堂》壹課,作者前後兩次到鳥的“天堂”。第壹次去沒有見到鳥,但所見的榕樹給作者的印象是美麗的,生命力是極強的;第二次去,見到很多顏色各異的鳥。於是得出壹個***同特征:鳥的“天堂”美。由此可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作者寫鳥的“天堂”美,目的是表現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這樣,課文的中心思想就壹目了然了。②正反對比。如《飛奪瀘定橋》壹文中,通過“飛”和“奪”的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作者為了突出這壹中心思想,把敵我雙方的行動作了鮮明的對比。如隔河和敵人賽跑時,同樣的天氣,類似的道路,敵人“只好停下來宿營”,而紅軍卻“仍舊摸黑冒雨前進”。通過正反對比,襯托出了紅軍的大無畏精神這個中心。壹篇課文,總有“寫什麽”、“怎樣寫”和“為什麽寫”的問題。閱讀中,學生能自行解決了這些問題,就算真正讀懂壹篇課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