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魯肅代周瑜,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壹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
翻譯
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鬥。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鬥,鄧當發現以後大吃壹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答應。回去後,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親悲傷無奈地認同了呂蒙。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入駐呂蒙的屯兵之處。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有人對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名壹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隨即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麽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坐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妳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2. 呂蒙傳 文言文翻譯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鬥。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鬥,鄧當發現以後大吃壹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答應。回去後,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不到老虎洞中去,怎會捉到小老虎呢?"母親悲傷無奈地認同了呂蒙。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入駐呂蒙的屯兵之處。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有人對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名壹天天顯揚,不可以用原來的態度對待他,您應該去看望他。"魯肅隨即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麽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坐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妳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後拜訪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拜為朋友後離開。
當時呂蒙屯軍與成當、宋定、徐顧非常的靠近。這三位將軍戰死後,他們的兒子都還很小。孫權想把這三人的軍兵,全都給呂蒙。可是呂蒙堅決的辭讓,說這三位將軍勤勞國事,為國家戰死,國家還是不應該為了暫時的利益而忘記這些孤兒。接連上書三次,孫權才同意這壹做法。呂蒙又找到了幾位老師,讓他們輔導這些孩子,他對國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這個樣子。
3. 古文翻譯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句子翻譯)
不進老虎洞,怎麽可能得到小老虎?
2.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句子翻譯)
呂蒙將軍的功名壹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
3.魯肅對呂蒙的態度前後有什麽變化?
魯肅最先是輕視呂蒙,在鄧當對魯肅說過呂蒙不可以輕視後,去拜訪呂蒙,為呂蒙的才能所折服。
是前輕視後尊重。
4.呂蒙是壹個怎樣的人?
呂蒙是壹個從小有抱負有誌向的人,有主見,不安於貧困。
他積極上進,在軍事上很有才能。
4. 關於呂蒙正的文言文翻譯是這個麽?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因不知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皆服其量。
譯文
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參與謀劃政事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似的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那位同列)查問。退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不問他的名字)對我來說有什麽損失嗎?”當時在場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氣量)。
解釋
相公:古代對宰相的稱呼
喜:喜歡,喜好
過:過失;
過之:走過,經過
初:剛剛;
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朝士:有資格入朝庭中央官員;
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佯:假裝,佯裝;
聞:聽見;
令:命令;
詰:詢問;
猶:仍然;
窮問:徹底追究;
窮:窮盡,完結;
問:追究;
遽:立即,立刻;
止:制止;
壹:壹旦;
是:這
時:當時;
皆:都;
量:氣量;
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之,代指呂蒙正
蒙正遽止之:之,代指同列
不問之何損:之,代指朝士姓名
相公:古代對宰相的稱呼。
其同列怒之:之,代詞,代朝士
不聞而過之:之。代詞,代朝士說的話
罷朝:結束朝會
答案地址:
5. 文言文翻譯魯肅取代周瑜(為水軍都督),當陸口駐屯,經過呂蒙所在的屯下。
魯肅(當時)對呂蒙還比較輕視。有人對魯肅說:“呂將軍的功名壹天比壹天顯著,不可以用舊眼光來看待,您應當去拜訪他。”
(魯肅)就去拜訪呂蒙。酒過三巡,呂蒙問魯肅:“您受到重任,與蜀漢的關羽為鄰對峙,您將用什麽辦法來防止不測的發生。”
魯肅輕率地回答:“事到臨時怎麽適宜就怎麽辦吧。”呂蒙說:“現在長江東西雙方(指西蜀和東吳)雖然看上去很和睦,像壹家人壹樣,而關羽實際上是像熊虎壹樣有野心的人,怎麽能不事先預訂好應急方案呢?”就這個時機呂蒙為魯肅籌劃了五個應急方案,魯肅就站起來離開自己的坐席,來到呂蒙身邊,拍著呂蒙的背說:“呂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6. 求古文翻譯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 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壹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麽這麽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第二個是在沒弄明白
給妳留個這個
希望對妳有幫助
壹代詩人、翻譯家卞之琳,走完九十載人生歷程終於安詳地走了。
從30年代他同鄭振鐸壹起編《新詩》月刊開始,他為了我國新詩運動的發展,以及吸收和研究西方不斷變化的文學,可謂殫精竭慮,碩果累累。除了介紹洋詩,他還是我國最早介紹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壹位開拓者,而所有這些,自然都離不開翻譯。
早就聽說卞之琳不贊成嚴復提出的“信、達、雅”這壹翻譯標準,但未聞其詳。1991年我在北京舉辦“穆旦學術研討會”,會前我上卞家向卞老匯報開會的事,談話間少不了要提到有關翻譯的事。他說,
良錚(即穆旦)譯詩很有想象力,既有洋味又不洋化,不拘泥對應,但求展現詩人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詩人譯者才會有這種詩化的手筆。
我唐突地問道:“這麽說,譯詩可以不遵循信達雅了?”他笑答,搞翻譯可不要被“信達雅”這個教條束縛住。翻譯有多種多樣,有詩歌、小說、政論、法律、科技等等,能都用信達雅壹個標準嗎?尤其是詩歌,單從文字來講,外國詩歌是不可能翻譯的。只能憑譯者的理解,
去刻意追求形式的近似,而要達到這種近似,就必須使譯者有壹種能融入原詩意境的那種 *** 。接著他以壹樁往事為例。80年代初,上海壹位資深英語教授,寫了壹篇批評卞譯“莎劇”的文章,指出多處誤譯,而且用詞很嚴厲。當我就此文征詢卞老看法時,他不但沒怒,反而樂呵呵地說,我同他是老相識、老對頭了。他教英語,只知道憑字典、對語法來看翻譯,要知道莎士比亞的臺詞是詩,而詩是要用心、用靈感、用 *** 來表達的。看了“莎劇”不動情的人就別想去翻譯。
他只挑我文字上的不對應,而我講究的是情通和形似。有些詩如何押韻,光講對應行不通。後來我把他的這個觀點同詩人畢朔望談過,畢對我說,人們可以不同意卞之琳的譯論,但卞之琳的翻譯風格,會在中國譯壇永久被人們懷念的。
我在想,卞之琳會被人們永久懷念的,不僅僅是他的翻譯風格,還有他的治學精神,他的為人品格,他的……
7. 古文翻譯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同。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選自《宋朝事實類苑》
譯文:
[hide]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