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說的涉及到國諱, 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諱及皇後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後謚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趙政(趙正)”,《史記索隱》在《秦楚之際月表》“端月”下註稱因避始皇諱,改“正月”為“端月”。又,壹九七五年底,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考古發掘戰國末至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有壹批叫做《語書》的竹簡,其中幾處遇到“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矯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應為“正”。顯然是為了避始皇諱而改的。但在《史記·李斯列傳》“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並不諱“正”。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呂後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恒,於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為“常山”,齊國權臣陳恒於是也就成了“田常”。 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漢宣帝名劉詢,故荀子在漢代成為“孫卿”。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壹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壹書改稱為《嚴子》。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等字達五十多個! 宋欽宗名趙桓,故齊桓公宋代成為齊威公。 王嬙字昭君,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 晉簡文帝鄭後小字阿春,用作書名的春秋改為“陽秋”。晉人孫盛所撰史書因名《晉陽秋》。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嘗改稱為“女直”。 唐代宗名豫,薯蕷曾經改名為“薯藥”;宋英宗名曙,薯藥又改名為“山藥”。 清代入關代明的第壹朝皇帝世祖名福臨,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曾下詔布恩,特許臣民可不避諱福字,假惺惺說:“不可為聯壹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乃口血未幹,有清壹代竟大興駭人聽聞的文字獄,其中多有涉及避諱的奇談怪論。 康熙年間,因明大學士朱國禎生前在經清人莊廷鑨冒名出版的《明書》中曾直書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名,輾轉株連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訂、校閱、寫序、署名、刻字、印刷、賣書、藏書、官員等達數百人,處死刑者七十余人。 雍正年間,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詩經》中的“維民所止”作為試題,經人告發說題中“維止”二字是暗示將“雍正”砍頭示眾,病死獄中慘遭戮屍梟首,兒子處斬,兄侄流放。 乾隆年間,內閣學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說,以“乾三爻不象龍”為試題,題中有“乾龍”二字,龍與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被送上斷頭臺。舉人王錫侯刪改欽定的《康熙字典》,重編作《字貫》,觸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處斬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革職治罪。
要是因為壹個字的意思就要被XX的話,妳說姓王的是不是都該砍頭了,姓黃的都要夷九族了?
被XX必須要犯諱,他這壹個字還不算犯的過分。因為這個字的本意是古書上說的壹種香草,亦用以喻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