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導我們,不生硬,喜歡講笑話。說壹人跟別人打賭,發狠話說,我要輸了把我姓倒過來,結果真輸了,也不食言,真把姓給倒了過來。人不怕,人姓王。另壹個更狠,說我要輸了妳把我的姓隨便倒。果然無礙,因為人姓田。壹般人就不敢說這樣的狠話。這說的是漢字的對稱性。
說起來不過是尋常的字,表情達意而已,但要緊處還真是威力無比,簡直可以起死回生。最有名的是“屢敗屢戰”的典故。話說曾國藩被太平軍逼得走投無路,幾欲投水自盡,無奈朝廷又三番五次催問戰事,曾不得已,奏雲:“屢戰屢敗”。他門下壹師爺細心,心想,要是這樣報上去,打壹回敗壹回,老佛爺盛怒之下還不得砍了主子的腦袋啊,便急中生智改為“屢敗屢戰”。如此壹來,壹個總打敗仗的人倒成了愈挫愈勇不肯服輸的猛將了。其中的利害真不可小覷。
另壹故事是說蔣介石麾下有壹將領,因作戰不利,損失慘重。下面的司令長官不知如何處置,發電請他老人家定奪。蔣校長壹見電文,暴怒不已,揮筆寫下八個大字:“情有可原,罪無可逭”。這壹看就是要就地正法的意思。下面人見了,想這也太不講情面了,得想個法子救那人壹命。結果真想出壹法子,只把那電文改了下順序:“罪無可逭,情有可原。”這麽著壹顛倒,意思大變,原先是罪大,如今是情重,如此那將領才保往壹命。事後蔣先生發現這人沒給槍斃呢?也搞不清當初自己是如何寫的了,又念那人屢有戰功,也只好睜只眼閉只眼,不了了之了。
關於漢字的順序,有個段子。有人批評中國人盲從,稱贊外國人的否定精神。說中國人讀古書,從上往下看,看起來就像不斷地點頭稱是,所以缺乏創新。而外國人讀文章從左至右,看起來是不斷地搖頭,所以有獨到見解。這說法新奇,有些道理但當不得真。
有讓妳當真的時候。壹人去商場買衣服。擡頭只見櫃臺上部大紅字四個:包不褪色。這個大為放心,買下。誰知到家壹洗,顏色盡褪。氣沖沖找商家理論,商家不急不忙,說您看錯順序了,我這字得從右邊讀起,是色褪不包。妳說惱人不。
順序不同,結果各異。更有甚者,壹筆之差便是天淵之別。大概是中原戰爭時期,蔣馮交戰,馮部壹參謀下達命令時,誤把沁陽寫作泌陽,誰想那地方真有壹泌陽,如此壹來,陰差陽錯,貽誤戰機,最終敗北。多壹筆少壹筆真不是兒戲。
當然還有眾所周知的雍正篡改遺詔的故事。把傳位十四皇子改作傳位於四皇子。傳說而已,只供壹聽。
還有,說漢朝時匈奴屢犯邊境,並有侵吞中原之意。匈奴人發壹戰書,曰:天心取米。就是我們單於鐵了心要取妳食糧奪妳江山。皇帝馬上招選賢能,謀應戰之策。這時壹文字工作者走上前來,拿枝秀筆,在那戰書上輕輕壹抹,四個字頓成:未必敢來!原來只是在每個字上加了壹筆。這戰書退回到單於手中時,單於大驚,說漢朝人才輩出,這語氣裏又滿是不屑,看來早有防範,竟然掩了圖謀之心。這簡直就是神話,壹枝筆就退了雄兵百萬。
說到漢字,不得不想到倒黴的崇禎。崇禎皇帝被李自成的義軍進犯難安之際,每日惶惶,壹日隨太監微服民間,找壹卦師測字。卦師問,您要測什麽啊,給出壹字來。崇禎沒好氣地說:“問歸宿,由字”。“由”?這是田字出頭,農民要造反。崇禎急曰,我說的是“友”。“友”?反字出頭,怕是得出亂子。崇禎愈急,怎麽沒個好卦詞呢,辯曰,我說的也不是友,是“酉”。“酉”?這是酋無首,皇帝掉腦袋的意思。崇禎簡直氣急敗壞了,卻仍不死心,不會這麽命背吧?又狡辯壹番:我說的其實是“幽”。“幽”啊,山中兩條黃絲帶。結果幾日後,崇禎皇帝隨著眾家眷在煤山上自縊而亡。可憐的崇禎左沖右突都沒沖出文字的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