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茍的筆順筆畫

茍的筆順筆畫

茍的筆順筆畫:橫、豎、豎、撇、橫折鉤、豎、橫折、橫

拓展內容:

“漢”字具體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它在漢字體系中出現得比較晚。甲骨文無“漢”字,西周及春秋金文有相似字形。

“漢”通常認為是形聲字,字形從“水”,表示這個字的本義與水有關;“難”省去“隹”為聲。關於“漢”的本義,先秦經典《尚書》記載:“江漢朝宗於海”“冢導漾,東流於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詩經·大雅·江漢》“江漢湯湯(shāng),武夫滔滔”,“江漢湯湯,武夫洗洗”。二書所說的“漢”是河流的名稱,即漢江。《詩經·小雅·大東》又說,“維天有漢,鑒亦有光”,同書《雲漢》也說,“倬彼雲漢,昭回於天”(倬,顯著;昭,光)。“漢”“雲漢”指的都是天河。所以上古時代的“漢”字是什麽樣子,還不確定,有待於新材料的出土。

不過,《說文解字》既說“漢”是“難省聲”,其不省者自當作灘;然而,《說文》又收有“灘”字作為“?”的俗體,與“漢”同在水部,似乎自相矛盾。但從許氏引《詩》“?其幹矣”句,今本(《中谷有蓷》)作“暵其幹矣”看,實際上“?(灘)”亦得讀hàn。

大徐(鉉)在“灘”下註了兩個反切:呼旰切(hàn),又他幹切,很值得註意。合理的解釋似乎應該是這樣:灘既是漢的本字,又是?的俗體,即今沙灘、河灘字。易言之,漢與灘古本壹字,漢代以後才壹分為二,賦予不同意義。

秦漢時期,“漢”的字形基本定型,絕大部分是左水(氵)右?(暵的右半部)的結構,都將“隹”省去了,只有極個別的“漢”字又省去水旁。漢代以後,“漢”字在歷代書家筆下出現過多姿多態的形狀,但其基本結構依然是三點水壹個?(暵的右半部)。

不過,行書草書中的“?”,寫法逐漸呈現簡化的趨勢。新中國成立後,對壹些繁難字的偏旁進行簡化,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收集千百年來民間通行的簡體字、行草書偏旁予以整理,將若幹字所從的“?”簡化為記號“又”,“?”字也就成了現在的形狀:漢。

秦亡後,劉邦為漢王。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曾被項羽封為統轄巴、蜀、漢中等地區(境內有漢水)的漢王,所以他做了皇帝以後,就以“漢”作為自己的國號了。從此,“漢”字便成了壹個時代的代表。

漢繼秦而興,兵威遠震,鞏固並發展了秦開創的統壹國家。漢以後,周邊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民。逐漸地,漢族成了中國主體民族不變的族稱。由此可見,漢族是因漢朝而得名,在秦漢時形成統壹的穩定的民族的。

有關漢代或漢族的典章制度、文化學術乃至生活習俗,均可冠之以“漢”。如漢隸,漢篆、漢印、漢鏡,漢軍、漢儀,漢學、漢字,漢語等等。在壹些場合下,“漢”無異是中國的代表。現代日本人仍稱中國詩為漢詩,中國語為漢話,中國的名稱為漢名 ,歐洲各國稱研究中國學問者為漢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