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彤彤的通筆順:撇、橫折鉤、點、橫、撇、撇、撇。
彤(拼音:tó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是朱砂的顏色,朱紅色。後引申用作動詞,表示用紅色塗飾之義。
“彤”字始見於西周,戰國南楚文字有微小簡化形式,把“彡”形的三畫省作二畫,並且又常省去“丹”形中間像丹砂的短畫。小篆承春秋、西周,不省。漢代隨著“丹”形的隸變而演變作“彤”。
彤,會意字。丹飾也。從丹,從彡。彡,其畫也,在此表示丹(朱砂)的色彩鮮艷絢麗而外映,與“彭”字用“彡”形表示鼓聲外揚近似。
“丹”的那壹點本義為朱砂,後多用來表示紅色。“彡”為毛發、畫紋、彩飾、光影等物的象征,也可以理解為照射狀,就像太陽光芒四射。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並徒冬切。音佟。《說文》:丹飾也。從丹,從彡。彡,其畫也。《玉篇》:赤色。《詩·邶風》:貽我彤管。
《左傳·定九年》:《靜女》之三章,取彤管焉。註:彤管,赤管筆。女史記事規誨之所執。疏:必用赤者,示其以赤心正人也。《書·文侯之命》:彤弓壹。《詩·小雅·彤弓》傳:彤弓,朱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