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字筆順:橫折鉤、撇、豎、橫折、橫。
加,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jiā,最早見於西周金文。本義是誣枉、誇大;引申為增加、外加、放置、施行等;又引申為超越、欺淩等。作副詞,指更加、愈加。本義少用,常用其引申義。
說文解字註
語相譄加也。譄各本作增。今正。增者、益也。義不與此同。譄下曰。加也。誣下曰。加也。此雲語相譄加也。知譄誣加三字同義矣。誣人曰譄。亦曰加。故加從力。論語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馬融曰。加、陵也。袁宏曰。加、不得理之謂也。
劉知幾史通曰。承其誣。重以加諸。韓愈爭臣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皆得加字本義。引申之、凡據其上曰加。故加巢卽架巢。從力口。謂有力之口也。會意。古牙切。十七部。
康熙字典
《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並音家。《說文》:語相增加也。從力口。徐曰:會意。《爾雅·釋詁》:重也。註:重疊也。《玉篇》:益也。《論語》:又何加焉。
又《廣韻》:上也,陵也。《論語》:吾亦欲無加諸人。註:陵也。
又《增韻》:施也,著也。《禮·冠義》: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又《韻補》葉居何切。音哥。東方朔《七諫》:蓬艾親入禦於床第兮,馬蘭踸踔而日加。棄捐藥芷與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又葉居之切。音姬。《三略》: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