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四字成語的來歷

四字成語的來歷

1. 四字成語的由來

壹.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辟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歷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嘗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沈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壹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壹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壹鼓作氣壹《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壹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壹《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壹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2. 現代漢語四字詞語的來源

1、神話寓言:掩耳盜鈴(《呂氏春秋》)、狐假虎威(《戰國策》)、畫蛇添足(《戰國策》)、自相矛盾(《韓非子》)、女媧補天、精衛填海(不畏艱險,不達目的不罷休。見《山海經》)、開天辟地、誇父追日《山海經》)、天馬行空(才氣縱橫,毫無拘束。見《山海經》)、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杞人憂天、葉公好龍、畫龍點睛、杯弓蛇影、畫蛇添足、望洋興嘆、歧路亡羊、南轅北轍(《戰國策》)、拔苗助長、鷸蚌相爭、濫竽(yu35)充數、狐假虎威等。

2、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是指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的情況,後人對此加以概括,形成了成語。比如:壹鼓作氣(曹劌論戰事,見《左傳》)、圖窮匕見(荊何刺秦王事,見《戰國策》)、臥薪嘗膽(越王勾踐事,見《史記》)、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事,見《史記》)、、三顧茅廬(劉備請諸葛亮事,見《出師表》)、東山再起(謝安隱居復出事,見《世說新語》)、請君入甕(來俊臣治周興事,見《資治通鑒》)、洛陽紙貴:左思《三都賦》構思10年寫成,後風行壹時,抄的人多以至紙也漲價,比喻著作風靡壹時。

3、詩文語句: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典籍,經史子集各部中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語句,這是提取成語的重要求源。例如:愛屋及烏(《尚書》)、信誓旦旦(《詩經·衛風·氓》)、當仁不讓(《論語》)、知己知彼(《孫子》)、奮不顧身(《報任安書》)、老驥伏櫪(《步出夏門行》)、妄自菲薄(《出師表》)、情隨事遷(《蘭亭集序》)、虛無縹緲(《長恨歌》)、水落石出(《醉翁亭記》)。壹鼓作氣:《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瓜田李下: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後來居上:《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4、口頭俗語:民間俗成的成語壹開始可能產生於口頭,但後來被人廣泛地引用,也是通過書面流傳下來。不管它們是以什麽方式進入書面語,有壹點是肯定的,壹開始都是老百姓創造的。投鼠忌器:《漢書·賈誼傳》:“裏諺曰:‘欲投鼠而忌器。’”同病相憐:《吳越春秋》:“子不聞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狗尾續貂:《晉書·趙王倫傳》:“每朝會,貂蟬盈坐,財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5、古代的民間歌謠。李代桃僵(本指患難與***,互相愛護;現指代人受過,互相頂替),《漢樂府·雞鳴高樹巔》:“桃花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nie51)樹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撲朔迷離(表示錯綜難辨,模糊不清),《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狼子野心《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千夫所指《漢書·王嘉傳》:“裏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6、後世產生。例如:壹幹二凈、壹五壹十、三長兩短、四平八穩、五湖四海、七手八腳、十拿九穩、半斤八兩、鼓足幹勁、成年累月、排除萬難、人山人海、古為今用、百花齊放。

7、外族借用。外來成語的借入大多同翻譯佛經有關。比如:五體投地、現身說法、想入非非、曇花壹現、六根清靜、夢幻泡影、衣缽相傳、在劫難逃、大千世界、聚沙成塔、天花亂墜、不可思議、心花怒放、壹塵不染、飛峨投火等,這些成語原來大多都與宗教教義有關。

3. 求8個四字成語,要有典故和來歷的

對牛彈琴 解釋: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麽。

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

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於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壹竅不通。” 八仙過海 解釋:比喻各自有壹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壹樣東西到海裏,然後各顯神通過海。

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裏,站在上面逐浪而過。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打草驚蛇 解釋: 比喻由於行動不慎而使對方有了覺察與防範。

唐朝的時候,有壹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壹天,有人遞了壹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

王魯壹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壹模壹樣。王魯壹邊看著狀紙,壹邊發著抖:“這。

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麽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妳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裏面的蛇壹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壹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囫圇吞棗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壹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壹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只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壹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壹個年輕人聽他這麽壹說,就想開個玩笑:“妳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 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後: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畫餅充饑 解釋:畫個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三國時期,有壹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於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壹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妳了。

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壹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發現壹般的人才。

由於修養高,行為好,而有名的,是不應該厭惡他們。我以為主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

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辯,虛實混淆。" 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驚弓之鳥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壹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戰國時期,有個傑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在當時可稱是舉世無雙。

有壹天,他和魏王並肩站著,天空中忽然飛過壹群鴻雁。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說:“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

魏王很懷疑。正在那是,壹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

鳴聲淒慘。更贏見了,就張著弓,扣著弦,砰的壹聲,直入雲宵。

那孤雁果然應聲落地。魏王驚嘆之余,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

更贏解釋說:“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受過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群。身傷心碎,使它心跳加速,兩翼無力,體重失去平衡,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壹樣自然而平常。”

後人根據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付新的環境。買櫝還珠 解釋:櫝:木匣;珠:珍珠。

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春秋時代,楚國有壹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壹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壹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壹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壹個,打開盒 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守株待兔 基本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

現也比喻 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

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

4. 四字成語來源解釋

功成名就

成語釋疑: 功:功業。就:達到。功績取得了,名聲也有了。

成語出處: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旗開得勝

成語釋疑: 剛壹打開旗幟進入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壹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指日成功

成語釋疑: 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語出處: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覷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壹蹴而就

成語釋疑: 蹴:踏;就:成功。踏壹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壹下子就成功。

成語出處: 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壹蹴而造聖人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