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西夏在與漢族融合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夏在與漢族融合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好吧。

第壹,壹些民族習慣。比如——發型。西夏黨項有禿頂的習俗。西夏黨項東移後,受漢族習俗影響,向漢族學習。李元昊上臺後,第壹道命令就是禿頂令,就是推行黨項傳統發型,統壹全國禿頂。從他自己開始,任何沒有禿頂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西夏出土的瓷像反映了西夏光禿禿的社會習俗。

第二,文化,尤其是寫作。黨項勞動人民在長期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逐漸采用了漢字的部首結構。元昊稱帝時,曾請葉莉任榮著書,但他只是對民間流傳的西夏文字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和演繹。並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實施。西夏出版後,漢語並沒有被拋棄。大量的事情表明,不僅勞動人民,統治階級也常常同時使用兩種語言,漢語在西夏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番漢共時掌中明珠》是西夏人樂茂才二十壹年(公元1190年)所撰,是壹部漢西夏語對照詞典。作者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這本書是讓西夏人學習漢語,讓漢族人學習西夏語,從而實現相互的語言交流,增進西夏人和漢族人的友誼。全書按內容分為天、地、人三類,每類又分四列,每列四行。右邊第壹個數字代表西夏字的漢語拼音,第二個代表西夏字,第三個代表西夏字的漢語意思,第四行代表漢字的西夏對仗。這部詞典為黨項人和漢族人互相學習語言和文字提供了方便。另外還有壹本書叫《雜子》,把收集的人物分為天、地、人三部分。下面的部分又細分為小類,如男裝、女裝、樹木、蔬菜、草、谷物、西夏姓氏、器皿等。用小字說明字義,並註明其漢字,如西夏字“琵琶”,押“中文名琵琶”。可能是啟蒙教育的雜字教材。